拓展訓練的創始人(團隊拓展訓練心得體會)

8月16日,一位年僅32歲的投資界人士,在LEGACY里程“飛躍力工作坊”課室中意外暈倒,送至醫院后經兩天全力救治不幸離世,一時間,網上對于這類課程的質疑聲不斷,稱其涉嫌“精神控制”“洗腦”“傳銷”。
奇怪的是,站出來批判LEGACY課程的人,大多都選擇了中途退出,完整上過的則鮮有人責難。這類課程難道真能給人帶來改變?二十年間,數萬學員,為何成為沉默的大多數?每日人物輾轉找到了幾位畢業學員,以及部分中途退出的學員,試圖還原LEGACY里程課及類似課程讓人愛恨交織的原因。
文 | 易方興
編輯 | 趙磊
運營 | 橞楹
兩種沉默即使在網上一邊倒地批判“LEGACY工作坊”的時候,孫穎也沒覺得自己上過的課有什么問題,她的想法很堅定,“里程是我上過最牛逼的領導力訓練課,我上完課之后,才知道以前的自己是多么陰暗,我特別感激這個課”。
她很氣憤,但她不敢站出來為LEGACY課程說話。在8月16日一位投資人在課程中暈倒,最后不幸去世的事件后,輿情洶洶,不少已經上完課的學員,處于一種想發聲,但又不敢發聲的狀態,她也選擇保持沉默,原因是害怕遭到審視和批判。
讓人奇怪的是,LEGACY工作坊從2000年建立至今,二十年間培育的數萬名畢業學員,絕大部分都選擇了沉默,像是輿論場中的透明人,這些學員中不乏企業高管、投資圈精英,足以影響一部分輿論,但他們中至今沒有人站出來公開為LEGACY說話站場,也鮮有人旗幟鮮明地公開反對這類課程。
一位投資人覺得,“這確實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誰要是參加了,也肯定不希望被別人知道”。當一種領導力課程被貼上“精神控制、傳銷、PUA”的標簽,這成為不少參與者共同的想法,但除了面子之外,LEGACY以一種更隱秘的方式約束著絕大部分學員,包括那些已經畢業多年的人。
在孫穎這樣的堅定擁護者看來,學員之間無條件的信任,是LEGACY課程的核心價值,“獲得了一幫交過心的兄弟姐妹,這個價值遠遠大于課程本身”。相應的,如果有一個人站出來對課程進行批判,那無疑是一種嚴重的背叛。
這種聯結的力量是強大的,一種說法是,LEGACY課程從來不公開招生,只能靠熟人推薦,本身就建立在一定的人際關系鏈條上,而上完LEGACY的課程后,這種關系網變得更加穩固,參加過這類課程的人,彼此之間最后都會以“家人”相稱,這帶來了許多現實的利益。
在北京一家投資公司工作的俞東說,他們公司的副總已經參加過這個課程,并且還發展了自己的幾名親信去,他一開始特別羨慕。“因為在現在的中國,對投資人來說,要想找到一些真正好的投資標的,越來越難了,你很難第一時間找到,有時候只能依靠人脈關系網去問,關系如果一般還問不出來。而他看到,上過那個課的人,彼此都特別信任,成為了‘家人’,就像是成為了同一棵大樹上的樹葉。”
有時候對創業者來說,是否參加過課程,甚至成了獲取融資的敲門磚。87年出生的創業者周瓊,在一次創投圈的聚會中,偶然說起自己的項目,結果飯桌上一位比較有地位的投資人對他的項目頗感興趣,說可以投1000萬。二人約到辦公室詳聊,一進對方的辦公室,周瓊就被這辦公室的布置驚到了:一面墻都是獎牌,另一面墻都是各種納斯達克敲鐘的照片。
周瓊正滿懷期待,準備商量股權協議,結果對方打開一本冊子,說他團隊的眼界需要再拓展一下,精氣神還不夠高,建議他們公司創業團隊里的所有人都去參加一下這個課程,等畢業了,再來談投資的事。
周瓊心底算了一筆賬,他們團隊5個人,三階段課程,自覺力要9800元,飛躍力要16500元,里程要16000元,等于投資沒拉到,先要花幾十萬上課。周瓊最后拒絕了。
在36氪報道中,一位心理學相關的創業公司CEO得知投資人意外去世的事件后十分氣憤,他本來想說些什么,但最終并未發聲,原因可能是在投資他的機構中,也有不少人上了LEGACY的工作坊。
支持者的沉默,源于對“信任”的堅守,反對者的沉默,則源于對“背叛”的恐懼。
事發一天后,“LEGACY飛躍力工作坊”(北京誠泉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發布聲明,稱“精神控制”“洗腦”“傳銷”以及對學員“辱罵”等指控均屬于嚴重失實,更重要的是,就連家屬也認同了這種說法。但除此之外,對于失實之處在哪里,真實的一面又是如何,事發時的具體場景,并沒有進一步的回應,至今仍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如今,事件的熱度正在逐漸平息——就像這20年間,此類課程多次被質疑,質疑聲又總是會漸漸消散,機構們依然改頭換面,又會重新出現一樣。

▲ LEGACY里程發布的某期自覺力工坊結業合照,發表感想時,成員們無一不是感謝課程和工作坊。圖 / LEGACY里程官方公眾號
迅速建立的信任在看到網上32歲的風投機構DCM董事總經理魏萌在LEGACY課程中暈倒并不幸逝世的消息后,張雪努力克服了對背叛的恐懼,決定講述自己的經歷。
“要知道,我跟你透露這些,首先就違反了我上課第一天的承諾。”她曾參加過一場LEGACY課程,現在回憶起來,那更像是一場時而激昂,時而悲痛的狂歡。
她清楚地記得自己與至少十個陌生男人擁抱的不適感。那是在一家密閉且昏暗的酒店小型會議廳里,富有煽動性的音樂大得讓人無法思考,導師在臺上用港臺腔呼喊著:“如果不擁抱,怎么證明你信任你的家人?你連你的家人都不信任,那你以后還怎么成為領袖?”看似沒有邏輯的發言,在當時的場合卻容不得人質疑,氣氛已經由不得她不愿意。
炎熱的夏天,房間里四十個人每個人都在出汗,每個人都要跟對面那個陌生的“家人”做手勢。手勢一共分為四種,一是背對背,二是對視,三是牽手,四是擁抱,需要兩個人的手勢一樣才能做動作。張雪對面的一個胡子都沒刮干凈的男人選了擁抱,她選了牽手,兩個人僵持在那里,而其他已經擁抱在一起的人都在看著她。張雪知道,整個“信任”環節因為她而停滯了。她感覺到“山一樣大的壓力”。
她把手勢改成了擁抱。對面的男人主動抱過來,男人的力氣很大,她除了熱,還感覺到一絲羞恥。她是一家互聯網公司的中層,孩子已經三歲,這是她這些年來頭一回抱老公之外的男人。
“再抱緊一點!你們感受到身體和心靈的氣息交融了嗎!”導師在給他們鼓掌。音樂繼續變換,一次擁抱要至少5分鐘,抱完了就要換下一個“家人”。整整一個小時,她都在擁抱中度過。“到了最后我自己都抱麻木了,難道這就是信任?”她反問道。
陌生人之間的信任當然沒有那么好建立起來,但在短期封閉的環境中,LEGACY的課程通過一系列的心理學游戲,大大加快了這個過程。
一開始,導師讓所有人在會議室里隨便走動,然后找到一個人對他說一句話,只能從四句話里選擇,分別是“我信任你”“我不信任你”“我不確定”“我不想說”四個選項。
第一輪,大家比較和氣,選擇“我信任你”的人居多。張雪怕得罪人,每一個人都說的是“我信任你”,不少人跟她一樣。結果第一輪結束,導師在臺上嘲諷一笑,說“你們真的尊重自己的真實想法嗎?你真的會信任每一個人嗎?”這一輪之后,導師讓沒有誠實回答的人舉手,重做。
張雪做出過不撒謊的承諾,只能重新做了一遍,這一次,有一半的人她選擇了不信任。導師又開始批判他們,說大家都是家人,為什么不能彼此信任呢?而這個游戲環節,實際上是為了之后進一步與家人擁抱的環節埋下伏筆。
從事了十多年心理咨詢的心理咨詢師李萌分析,由于每一階段的課程只有短短幾天時間,要想在這么短的時間里,讓陌生人之間產生絕對信任,只能采用極端手段。“正常來說,人與人之間是會有邊界感的,正是這個邊界感讓我們能以獨立的人格存在,但在極端環境下,比如封閉、疲憊、亢奮、饑餓等條件的刺激下,再通過一個個心理游戲,人們的邊界感會迅速淡化,甚至消失。”
建立信任的方式還有“紅與黑”游戲。導師講述了游戲規則,整個班分為若干小組,每個小組擁有兩張牌,一張紅牌和一張黑牌。小組之間彼此不知道對方的出牌情況,同時出牌,同為黑牌,各加3分;同為紅牌,各扣3分。一黑一紅,紅方加5分,黑方扣5分。游戲的結果是分數最高的小組獲勝。
張雪當時在小組里發言,心想大家剛剛做完信任對方的游戲,所以她號召組員信任他人,這把出黑牌。結果對方出了紅牌,張雪和組員們都很生氣,下一回合,他們決定報復,也出紅牌,結果對方還是紅牌。最后的結果下來,所有組都是負分,大家都沉默了。
“紅與黑”是一個經典的囚徒困境,在一般的企業的拓展訓練中,游戲的目的是要建立彼此之間的信任。但在這里,導師開始批判他們,“你們之前許多人都說過要信任對方,但現在呢?你們的信任在哪里?你們真的兌現了你們的諾言嗎?你們看到了你們自己內心中自私自利的陰暗面了嗎?”
即使是一直堅持出黑牌,選擇相信他人的組也同樣被導師訓斥,“這樣盲目相信他人,是不是就是你們的人生一直無法突破的根源?”
最后的結果,就是所有人都挨了一頓訓斥,音樂聲中,張雪看到有幾個人已經開始抹眼淚了。她自己的內心也多了一層負罪感,“我這種報復心是不是太丑陋了?”
做什么都不對,在導師的持續貶低、斥責當中,原本不同的性格、認知被壓抑,學員之間有了一種自我否定、崇拜導師的共同意識,彼此間的信任也就建立起來了。“當一個人處于焦慮狀態下,會變得更加順從,會和別人相互報團取暖,最后統一服從一個領導者。”李萌說。

▲ 課程結束后,幾乎每個隊員都會在發言中感謝隊友對自己的支持。圖 / LEGACY里程官方公眾號
服從高于一切絕對的信任建立在絕對的服從之上,不管是服從一個人,還是服從一種理念,這種服從帶來了彼此之間的認同感。
趙鋼參加LEGACY的時候是在多年前的一個秋天,當時,培訓地點還在北京朝陽一棟寫字樓頂層的會議室。趙鋼數了一下,跟他一起的大約有四十名學員。人們到齊之后,一個穿西裝的導師模樣的人大吼一聲:“門已打開,可以進來!”聲音之大,把所有人都嚇了一跳。
導師順利吸引到了所有人的注意力,隨后用很強硬的口吻,讓所有人關閉手機,然后坐成四排。在對面,白板上寫著一排黑色大字:“你假裝不知道的是什么?”
到了這里,導師精神層面的輸出就已經開始了。導師自稱是個香港人,開始讓每個人談談自己為什么會來到這里。有人說自己家庭不和,還有的說職場不順,還有各種其他的焦慮,總之都是中年人遇到的那些問題。輪到趙鋼了,趙鋼說自己沒啥特別的目的,就想來聽聽看。
結果導師一聽來勁了,朝著他大喊:“不!你一定有的!你一定有的!你雖然說自己什么都不缺,但你肯定有東西需要改變!不是嗎?你假裝不知道的是什么?”趙鋼再次被嚇到了,他開始被動地反問自己,“我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變?我真的在隱瞞和遮掩嗎?”
他很快想到了自己就職的市場份額逐漸下滑的外企。多年之前,他有過一個機會,一個離職的同事找他創業,但他猶豫后拒絕了,現在那同事的公司已經風生水起,年入幾百萬,他一度后悔過自己的決定,但很快就忘了這事。“第一次課上導師吼了我一嗓子,這件事莫名其妙就突然浮現在我的腦海里。”
面對導師的質問,他低頭沉默了。導師見狀,很滿意地繼續開導其他人。
開導環節就相當于熱身,當所有人都被開導了一遍,認為自己確實有需要改變的東西之后,導師開始要求每個人宣讀一份“守則”。守則第一條,就是對課程保密,這也就是幾萬人參加過LEGACY的課程,但愿意聊的人卻不多的直接原因。除此之外,還有必須關機,不準記筆記,不能遲到等規定。
張雪也接觸過這種守則。當時,張雪媽媽住院在家,手機沒法關機,結果導師向她吼道:“這就是你對自己承諾的不負責!是在找借口!”導師還說自己的母親有癌癥,但是上課的時候,哪怕是母親真的去世了,他都不會中斷授課,因為這是對學員們的責任。張雪也不能理解這樣的言論,當時就啞口無言,她覺得這樣的授課簡直是扭曲人性。但導師要求,如果她不關手機,所有人的授課都會中斷,她最后迫于群體的壓力,只能妥協了。
心理咨詢師李萌說,在心理學中,這個環節其實也暗含自我暗示的作用。“在封閉、播放情緒渲染音樂,并且斷絕外界聯系的環境中,再加入自己大聲宣讀誓言的環節,實際上是一種自己對自己的束縛。因為人們在這種環境中,會本能地尋找一切能產生安全感的東西,誓言其實就是一種對自己的保護,象征著如果遵守的話,你就能在這個環境中不被傷害。這已經相當于一種心理暗示和催眠了,你以為自己是在服從自己的承諾,實際上你是在服從導師的安排。”
而在之后幾天的環節里,導師會不斷強化這些“承諾”的重要性,但凡承諾過的事情,只要沒做到,那就是你的錯,所有人都會來壓迫你。無形之中,依靠宣讀“承諾”,就能建立起導師的絕對權威。
在服從中,學員完全按照導師的意志行事,并由導師的言語引導對自身展開剖析批判,徹底暴露自己的性格弱點和難以啟齒的經歷,做那些平日里很難去做的事情,諸如和陌生人親密接觸,甚至互相辱罵,以此來突破自己,完成蛻變。

▲ 圖 / 視覺中國
先摧毀,再救贖在課程進行到一半的時候,有了服從與信任兩大支柱之后,包括張雪和趙鋼在內,許多學員的心理開始出現變化。
“越到后期,就越是陷入一種亢奮和狂熱的狀態。”趙鋼每天都上到凌晨回家,回家之后,能睡覺的時間也就四五個小時,但是依舊很亢奮,睡不著,“開始期待明天的課程,變得特別以自我為中心,覺得自己能吸收宇宙的能量,改變世界”。
張雪也是如此。在一個“清除記憶垃圾”的游戲環節中,導師講述了一個場景,音樂聲中,讓所有人都閉上眼,你走進了一片大森林,森林中有一座城堡,城堡里有一地的垃圾袋,里面都是你存放的記憶,你走到里面最骯臟、最大的那一個垃圾袋面前,然后撿起來扔掉。
當導師講到這里,需要每個人閉上眼,配合上動作,做出扔垃圾袋的動作。
而這個最骯臟、最大的垃圾袋,就象征著每個人最不堪回首、最痛苦的記憶。張雪的最痛苦的記憶與親人有關,她從上課到現在都沒掉過眼淚,但這一刻她眼淚掉下來了,整個課堂里還是出現啜泣聲。在導師的引導下,所有人都開始揭開內心的傷疤,開始講述自己內心最脆弱的一面。
與此同時,助教學員就針對每一個人的故事開始迅速記錄,后來張雪才知道,這些故事都會成為日后導師和學員攻擊你的靶子,而你面對自己最痛苦的回憶,做不出任何反駁,還要大聲喊出“收到!”
在這樣的課程上,不光會讓人面對人性中的負罪感,還要強化愛和感恩的能量。用導師的話說,就是任何人都是可以原諒的,任何現狀都是可以忍受的,任何未來都是可以被改變的。導師拋出一個“100%意念+0%方法=一定可達成預訂目標”的理論。所有人需要用最大的聲音吼出自己想實現的東西,措辭上,不能用“我希望……”,而要改成“我一定……”。
那個場面,張雪回憶起來都覺得可怕,“包括我自己,每個人都像著了魔一樣”。她當時喊的是,“我一定要當上我們公司的leader!”還有人喊的是“我一定要愛我的婆婆!”“我一定要用更多的時間陪我的孩子!”之類的。
不少畢業后的學員,是發自內心的覺得自己被改變了。
陳強,曾經是早期的LEGACY學員,他同時是北京一家汽車配件公司的創始人。他說自己在上課之前,對待家人極其沒有耐心,比如有一次,他爬山回家,本來想休息,結果女兒一直粘著他,他一甩手直接把女兒摔到了地上。“女兒沒有哭,但從那之后,女兒再也沒有主動找我玩過。”而陳強說自己在上完了里程課的家人環節之后,痛哭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就主動找到女兒道歉,到如今已經修復了父女關系。“是里程幫助我邁出了這一步。”
還有的畢業學員,比如一家企業的高管劉力,覺得里程課讓他成為了一個特別主動,特別有行動力的人。在里程最后階段的課程中,會要求每個學員完成一件看起來難以完成的事,做成了之后才能畢業。他選擇的是舉辦一場慈善晚宴。“我真的做到了。”那之后,他聽從內心的聲音,出來創業,并且獲得了成功,他將此歸功于“我的生命里遇到了里程”。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里程課或許確實通過強有力的手段,幫助一些人改變了自我,否則,也無法解釋為何它能持續招收到數萬名學員,以及為何這類課程,能在當下的中國持續存在。
然而,依然會有不適應這類課程的人,他們會陷入嚴重的自我否定之中,無法走出來。
趙鋼在后兩天的課程中,周六中午沒有吃飯,周日也是到下午兩點半才吃上飯,加上在活動中不斷的嘶喊,不斷的大腦沖擊,不斷的哭泣,生理上的極度疲勞,他的防備力和警戒心瀕臨瓦解。在接下來救生艇游戲中,每個人只有僅有的四張船票,需要投給有資格活下去的人。面對不能讓他活下去的人,要對對方大喊“你去死吧”。而導師會告訴你,你選擇什么都是錯的。
張雪沒有把票投給自己。導師問她,“連你自己都覺得你沒有活下去的資格嗎?你怎么面對其他人對你的信任?”對于把票投給自己的人,導師同樣斥責他們:“你們如此自私,真的有活下去的資格嗎?”
所有人都哭成一片,所有人都仿佛參加了一場自己的葬禮。
在培訓的最后,所有人都要參與最后的致命一擊。那是結業典禮,導師們面對著已經在封閉的環境中共處近一周的家人們,讓所有人都閉上眼,然后緩緩講述了一個撿海星的故事:那是一個女孩,海邊有數不盡的海星,女孩在不停地救著一只一只的海星,但這么多海星,什么時候能救完呢?女孩回答說,能救一只是一只。
張雪覺得,導師的話,在音樂聲中仿佛擁有魔力,她像海星一樣沉入海底。直到導師的聲音想起,“大家可以睜開眼了”。張雪睜開眼,當時拉她進入課程的最好的朋友手捧鮮花站在她的面前。她立馬淚崩,所有人都抱在一起哭成一團。
她終于從“獵物”變成了“獵手”。當時她只有一個念頭——“我也要去拯救更多的海星。”(后注:張雪最終因為經濟出了狀況,沒能續費,最后放棄上課。如今想通,成為了此類課程的批判者。)

▲ 圖 / 綜藝《通靈之戰》截圖
中年人的脆弱入局之前,張雪自己也算半個創投圈人士。她早年自己創業過,失敗后進了一家互聯網大廠。拉她進入課程的,正是自己曾經一起創業的合伙人。
“這讓我如何拒絕?”張雪說。
此類課程似乎對創投圈人士有獨特的吸引力。在創投圈里做過的人都知道,這個看似高收入、風光的行業,每一天都與焦慮為伴。
“這一行里,一夜白頭真是太容易了。”投資人高曉最焦慮的事,就是害怕錯過真正的好項目,“你錯過一個好項目,你可能就錯過了一個時代了。”有一次,他與一個不錯的創業團隊聊得很好,都已經準備第二天簽協議了,結果晚上12點,創業者打來電話,說已經接了另外一家的投資,對方直接在酒店堵他,索要銀行卡號,非要給他打錢,不打不放人走。
那天晚上高曉一夜沒睡,第二天頭發眼看著就白了不少。像這種例子,尤其是在投資火熱的時候,他幾乎月月碰到。
為了緩解焦慮,在圈子里,不少人每周都要做心理咨詢。高曉有一個朋友,已經做了113次心理咨詢,不做睡不著覺。所以,當里程這類靈修課出現之后,在創投圈流行起來,他一點都不意外。無論是創業者還是投資人,都是這類課程的天然“獵物”,他們大多已經過了而立之年,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并且對現狀不滿,充滿焦慮。“這個行業太需要內在的強大了。而這類課程,就能讓你短時間變得特別亢奮,內心特別強大。”高曉說。
創投圈的另一個特點,就是靠人脈。想給好項目投資,需要人脈;想拉到投資,同樣需要人脈。尤其是早期,流傳著“投人比投項目更關鍵”的說法。很多時候,只要是這個人創業的項目,連盡職調查、投委會都可以不要,直接投就是了。很多人也是抱著拓展人脈的目的,或礙于熟人介紹來上了這個課。
可以預見的是,這個風頭過了之后,里程LEGACY這類課程還會繼續拉人、開課,為一波又一波奔忙的中年人提供精神上的某種出路。趙鋼回憶起來,為了拉他入伙,極力推薦的同事直接給他墊付了第一階段的學費,在填報名表的那一刻,自己就已經像魚兒一樣咬鉤了。因為其中有一個問題,“在你的生活中,你有東西想改變嗎?”
換句話說,只要對自己生活現狀不滿的人,都可能成為課程的潛在目標。趙鋼在一家國際知名的500強外企工作,公司福利不錯,他一直很滿意,談不上有什么不滿。硬要說的話,是這家外企在中國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小,他在計劃,如果公司接下來還是沒什么變化,他就打算也去創業。
這是一個對不滿足于現狀的中年人進行提純的過程,創投圈的人成為一個典型群體,他們心懷各種各樣的訴求,當被自己的親友或是同事說服,甚至被墊付學費的時候,齒輪已經開始轉動了,而只要去上了課,即便他們是社會意義上的“精英人群”,都接受過高等教育,見過世面,有著冷靜的頭腦和判斷力,經濟實力也完全可以承擔正規心理咨詢的費用,也會在封閉壓抑的環境中被抓住一個突破口,從內而外攻破,只不過有些人能完成重建,稍微不幸一些,則會留下嚴重持久的心理創傷。
人的脆弱都是相似的,這是人性使然,只不過中年人更脆弱,中年創投人尤甚。

▲ LEGACY官方網站所給出的工作坊介紹,提到的詞語都是人們渴望突破的方向。圖 / LEGACY官方網站
(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