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團建(酷團建同安頂上)

要說這兩年最時髦的成年人玩具是什么?
那一定是——盲盒。
商家把一系列神秘的小玩偶裝在盒子里,隨機售賣。簡單的玩法,可愛的設計,讓盲盒獲得了大批粉絲。甚至讓目前最火熱的盲盒商家泡泡瑪特成功上市,估值高達一千億港幣。
但這樣的潮流,讓不玩盲盒的人很疑惑:這些小玩具不是小孩子才喜歡嗎?一個就要賣 50 多,圖啥啊?義烏小商品全場 5 元隨便挑不香嗎?!
成年人的小玩具,到底有多爽?
令人沉迷的盲盒背后,是怎樣的神奇秘密?
壹
快樂!我選的盒子我快樂
盲盒的快樂是從挑選開始的。
走進一家盲盒店,你會發現店里的人們,好像都在做奇怪的事情……
有人舉著盒子對著燈光仔細端詳。

有人拿著幾個盒子認真掂量。

還有人把盒子放在耳邊輕輕搖晃,認真傾聽。

無論用什么方法,所有人在決定的那一刻,臉上都帶著「志在必得」的微笑。

盲盒快樂法則 1
我命由我不由天,這次一定能抽到
不管官方抽到稀有款的概率是多少,那個幸運兒一定就是自己。
心理學上,這是一種典型的控制感錯覺。在這種錯覺下,人很容易對結果有更加樂觀的估計。
上個世紀就有心理學家研究過,買彩票的時候,大家總覺得自己挑的幸運數字中獎概率更高,而機器挑的號碼不太靈光。
雖然這兩種方式買到的彩票都是完全隨機的,但自己挑選的幸運數字卻能夠產生一種「命運石之門由我開啟」的錯覺,進而誤認為中獎率提高了。
選盲盒時「摸一摸」「搖一搖」「掂一掂」的玄學三連,也會讓人樂觀地認為「這次一定對」。
我們能控制的東西太少了,但抽盲盒的瞬間,我就是我命運的王。
貳
爽!一直拆一直爽
比挑盲盒更爽的,是拆開自己選中的盒子。
只要站在盲盒店門口看一看就知道:快樂——是真的!

對盲盒玩家來說,小玩偶再可愛,也比不上拆開時那隱隱期待、又不知所措的玄妙感覺上頭。
但不玩盲盒的人,可能有點搞不懂:???不就是一個小玩具嗎?怎么這么上頭?
盲盒快樂法則 2
只要我拆得夠快,悲傷就永遠追不上我
其實,盲盒和買彩票、抽 SSR、買福袋是一樣的,玩的就是一個不確定。
在拆開包裝的最后一秒前,沒人能知道盲盒里到底有什么,這種不確定性會促進多巴胺的釋放,并讓人對里面的物品充滿期待,進而感覺到無與倫比的快樂。
具體來看,這個過程是這樣的:
一開始,你也許只是在逛街,千篇一律的店面沒有激起你的絲毫興趣,大腦處于平靜狀態。

一家盲盒商店映入眼簾,你想到最近新出了一款喜歡的玩偶,說不定能夠剛好抽到!
這時大腦已經開始分泌多巴胺,并開始聲嘶力竭地大喊:「我想要!快去買」!

你滿懷期待地走進盲盒店,開心地親手選中一個小盒子,準備開始最激動人心的拆盒!
心跳加速,手微微顫抖,隨著一聲清脆的開盒聲:「耶!是我喜歡的款式」!喜悅頓時充滿大腦,抽盲盒的行為也隨之得到強化。

即使抽中的不是自己喜歡的,這個刺激的過程也會讓人擁有巔峰體驗,再加上朋友互動等社交因素,對抽盲盒的渴望也不會很快消退。
那,為什么不直接去買已經拆好的確定款,非要自己抽呢?
因為人們本身就對不確定性有一種偏好。
動物研究發現,對于不確定性強的獎勵,猴子的神經激活最強,而且在獎勵信號(看到盲盒)和獎勵發放(得到玩偶)階段都會分泌多巴胺,不斷刺激他們尋求新的獎勵。
至于……被拆開的確定款,大腦可能只會平平無奇地「哦」一聲,毫無波動。

類比一下,確定款就像是男友提前一個月告知的生日禮物,平平無奇,只等簽收;而盲盒就是生日當天獲得神秘包裹,拆開發現居然收到的 iPhone 12!
抽盲盒并不是簡單買了一個小玩具,實際上它玩的是從選到拆的一整個過程。過程中「出乎意料」的體驗被大腦格外喜愛,從而讓人產生更加豐富的感受。
比起發揮常常不穩定的男朋友,自己買個盲盒作為日常生活里的小驚喜,不失為一種獲得穩定快樂的小秘訣。
叁
整整齊齊真好看
很多盲盒玩家都喜歡做一件事:一個娃娃還不夠,我要集齊整個系列。
為什么有人會為了集齊一套這么努力?
盲盒快樂法則 3
一家人一定要整整齊齊
從心理學上分析,這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一種追求完整的傾向。
小時候,我們喜歡買筆買一套。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長大了,朋友圈一定要發九張。

圖片來源:網絡
部分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因為我們是通過整體的方式去認識這個世界的。
九張圖片的朋友圈是一個整體,一整盒水彩筆也是一個整體,一套盲盒玩偶當然也是。在集齊后,人類很容易感到一種認知上的協調,或者說,安全感:「整整齊齊真好看」。
不過,如果這樣的傾向過于嚴重,就可能導致強迫行為。比如,為了集齊一系列東西影響到了正常生活。
此外,盲盒似乎也成了身份的象征。
2019 年,泡泡瑪特公布了他們的消費者畫像。其中 32% 的消費者為 95 后,90% 的人月收入在 8000 元到 20000 元之間。
年輕、時尚、有錢、喜歡新鮮事物……盲盒玩家們,堪稱新時代的「人生贏家」。
隨著盲盒的大眾化,這些神秘的小盒子也逐漸成了一種交朋友的方式。
公司團建,同學聚會,網友面基……一句「走,抽盲盒」就是年輕人版的:來,交個朋友。
各種盲盒經驗交流群、盲盒互換小組,也讓抽盲盒從「個人娛樂」進化成了「社交行為」,盲盒玩家有了自己熱愛的討論話題,以愛好為中心,抱團取暖。
只不過,盲盒雖爽,可不要貪玩哦,不然……

圖片來源:網絡

合作作者 鄭威威
浙江大學心理與行為科學系 博士生在讀

審核專家 胡玉正
浙江大學心理與行為科學系 博士生導師
策劃 jiu
責編jiu
作者 鄭威威
插畫 Roro
封面圖來源 站酷海洛
參考文獻
[1]Harrigan, K. A., & Dixon, M. (2009). PAR sheets, probabilities, and slot machine play: Implications for problem and non-problem gambling. Journal of Gambling Issues, (23), 81.
[2]Yücel, M., Carter, A., Harrigan, K., van Holst, R. J., & Livingstone, C. (2018). Hooked on gambling: A problem of human or machine design? The Lancet. Psychiatry, 5(1), 20-21.
[3]Clark, L., Boileau, I., & Zack, M. (2019). Neuroimaging of reward mechanisms in gambling disorder: An integrative review. Molecular Psychiatry, 24(5), 674-693.
[4]Fiorillo, C. D. (2003). Discrete coding of reward probability and uncertainty by dopamine neurons. Science , 299(5614), 1898-1902.
[5]Nayar, K., Franchak, J., Adolph, K., & Kiorpes, L. (2015). From local to global processing: The development of illusory contour percep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31, 38–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