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競賽 > 天長拓展訓練(臺州軍訓拓展訓練)

          天長拓展訓練(臺州軍訓拓展訓練)

          admin3年前 (2022-04-17)知識競賽

          澎湃特約評論員 涂格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又有大動作。12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

          方案明確,上海市閔行、松江、奉賢3個區,江蘇省南京、蘇州、徐州3個市,浙江省杭州、寧波2個市,與安徽省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陽、淮南、滁州、六安共8個皖北城市,開展結對合作幫扶,期限至2030年。

          天長拓展訓練

          長三角擴容與安徽入“長”

          如果從1982年國務院決定由上海及周邊九個城市共同成立上海(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算起,長三角區域合作已風風火火走過了近40個年頭。

          但直到2008年以前,這種合作仍多局限在江浙滬“包郵區”內部——雖然安徽早在1990年,就提出了“抓住機遇、開發皖江、強化自身、呼應浦東、迎接輻射、帶動全省”的戰略決策。

          2008年9月,《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正式印發,意味著“泛長三角”被提至國家戰略層面。原本由江浙滬兩省一市參加的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長三角地區合作與發展聯席會議隨即擴容,安徽首次應邀出席。

          2009年11月,在蘇州舉行的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則明確安徽不再是應邀參加者,而作為正式一員出席。以此為標志,安徽入“長”的速度明顯加快。

          2010年,合肥、馬鞍山率先被吸納進入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獲得了“長三角城市”的官方身份認證。長三角的“朋友圈”,從此由“包郵區”拓展到了八皖大地。此后,又經過2013年、2018年和2019年的三次擴容,安徽16個地級市全部投入長三角大家庭的懷抱。

          跟1997年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剛成立時的15城相比,如今的長三角城市成員已經達到41個;范圍面積擴大了4.5倍,達到35.8萬平方千米;經濟和人口總量分別占到全國的24%、16.7%,妥妥的“中國第一城市群”。

          但長三角“家庭群”的快速膨脹,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最突出的就是內部區域發展不均衡,特別是安徽諸市加入后,這種不均衡體現得更為明顯。

          區域和省內發展不均衡明顯

          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三大國家戰略疊加的唯一省份,安徽既是長三角成員,又是長江經濟帶承東啟西的重要節點,還是中部地區與長三角聯動發展的橋頭堡。

          優越的地理區位、充足的勞動力人口,以及科學大膽的產業政策,使得安徽近些年經濟飛速增長,發展成就有目共睹。10年間,其GDP全國排名相繼超過了遼寧、河北等省。今年前三季度,安徽以31847.8億的GDP總量,成功躋身全國前十大省份之列。

          不過跟同期江蘇8萬億級、浙江的5萬億級比起來,安徽的經濟體量還有不小差距。而且,在長三角城市GDP排名前10的榜單中,安徽只有合肥這一“獨苗”。省內第二的蕪湖,排到第20位;排倒數的10名中,有7座是安徽城市。

          更值得重視的是,過去作為安徽重要競爭力之一的人口優勢,近年來也在慢慢消退。根據七普數據,從2010年至2020年的十年間,安徽人口增幅為2.57%,低于江蘇的7.74%、上海的8.04%、浙江的18.63%。傳統意義上的勞動力大省安徽,成了長三角人口增幅最小的省份。

          而且,安徽有接近三分之二的城市(10座)人口在負增長,在今年發布的《安徽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說明中,對人口現狀出現了“整體呈斷崖式下降趨勢”的表述,一度登上熱搜。

          此外,省內各地發展不均衡也是困擾安徽崛起的一大頑疾。長江和淮河不僅在地理上將安徽兩分為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其經濟社會發展。相較一騎絕塵的合肥、緊鄰江浙核心區的皖南諸市,作為傳統意義上的黃泛區,皖北地區人口多、底子薄、基本公共服務歷史欠賬多,發展相對滯后。

          正如12月9日《安徽日報》頭版評論《一盤區域協調發展的“大棋”》所指出的,人口多、底子薄的皖北地區,是推進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突出“短板”之一。

          結對合作幫扶,每一對都有深意

          跟國內其他地區相比,擁有全國首個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長三角,具有更鮮明的共富烙印和實現區域均衡發展的雄厚條件基礎。此次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8市,既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應有之義,也能夠進一步促進長三角地區實現更高質量的一體化發展。

          此次合作幫扶實行“點對點”“市對市”模式,每一對結得都頗有深意。比如蘇州—阜陽,前者是制造業大市,用工需求旺盛,后者是勞動力輸出大市,彼此正好互補;又如寧波—蚌埠,一個是海港樞紐,一個是鐵路重鎮,都是重要的交通節點型城市,產業布局思路上存在很多共通性。

          從宏觀上看,根據《實施方案》,結對合作幫扶的重點任務包括開展干部互派掛職、共建省際產業合作園區、搭建資本與項目對接平臺、提升民生共享水平以及加強農業全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建設優質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等。其中,在提升民生共享水平方面,將推動優質教育、醫療、康養等資源共建共享。

          其實,相關工作在長三角內部已開展多年。像復旦教授陳詩一(現任安徽大學常務副校長)等多名上海高教界人才赴安徽高校任職;江蘇與安徽共建蘇滁現代產業園、天長環保產業園等工業園區;浙皖2012年開始實施新安江流域水環境補償機制,開創了國內跨省生態補償的先例。

          隨著對口幫扶方案的落地實施,上述合作將得到更深入、制度化、持續性地推進。皖北,這塊長三角的“發展短板”,也有望在未來十年內被有效補上。這不僅造福當地百姓,也能夠進一步拓展長三角的經濟腹地,增強區域競爭力。

          安徽“第三城”為何也要被幫扶?

          這其中,受益最多、最受關注的城市,可能就要數不那么“皖北”也不那么“落后”的滁州了。

          畢竟,滁州地處安徽東部,且近年來經濟發展勢頭相當不錯——自2019年跨級站上安徽“第三城”后,已經連續兩年穩坐這一位次,有多項經濟指標領跑全省。也難怪方案公布后,諸如“安徽第三城為何也要被幫扶?”“滁州是否能算皖北城市?”的評論頻現網絡。

          原因在于,滁州雖整體定位為皖中城市,但縣域面積較大,部分縣(市)在國家層面的規劃文件中被劃入了皖北地區。根據國家發改委印發的《促進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的若干政策措施》,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包括安徽省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陽、淮南六市以及滁州市定遠、鳳陽、明光和六安市霍邱四縣(市)區域內的國家級、省級開發區和省級(際)合作共建園區。這也成為滁州成為此次結對合作幫扶皖北8市中一員的重要依據。

          至于“安徽第三城為何也要被幫扶”之問,則屬于對《實施方案》的誤解。從字面上理解,“結對”之后,首先是“合作”,然后才是“幫扶”,合作優先于幫扶,這才是實質。

          選擇南京作為滁州的結對城市,是考慮到兩市山水相連、人文相近,已有良好的合作基礎。過去幾年,南京的高校、醫院、企業紛紛到滁州落戶建校區、分院、產業園。連接兩地的寧滁城際鐵路(南京段)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前不久也獲得了江蘇省發改委的批復。《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6個被要求推動協同發展的省際毗鄰區域,滁州占了2個,且都與南京有關。兩地同城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作為安徽“第三城”的滁州,其崛起不僅有利于自身,還可以輻射帶動皖北的淮南、蚌埠等地,并與蘇北的宿遷、淮安等城市形成互動,進一步推動整個長三角北部地區的發展。

          天長拓展訓練

          責任編輯:甘瓊芳 圖片編輯:胡夢埼

          校對:劉威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一點團建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頁地址:http://www.bgy-competition.com/post/155178.html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铁力市| 黄浦区| 开封市| 顺昌县| 章丘市| 兰州市| 巍山| 德清县| 潮州市| 广州市| 临湘市| 新田县| 平原县| 常德市| 东阿县| 长岭县| 彩票| 太保市| 秦皇岛市| 安福县| 历史| 华池县| 永福县| 甘南县| 洛浦县| 胶州市| 喀喇| 邵东县| 紫云| 江山市| 巧家县| 昌平区| 宁阳县| 安顺市| 广宗县| 无为县| 新田县| 古蔺县| 临沧市| 巩留县| 新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