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團建活動 > 上海拓展培訓項目(上海團建拓展基地)

          上海拓展培訓項目(上海團建拓展基地)

          admin3年前 (2022-04-21)團建活動
          上海拓展培訓項目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芥末堆文 “雙減”后,義務教育課后服務的覆蓋率快速提升,各地紛紛出臺條文更細化的課后服務工作“手冊”。2月16日,上海市教委發布《上海市義務教育課后服務工作指南》(下文簡稱《指南》),進一步指引學校課后服務工作。

          其中,《指南》提到,學校應完善需求征詢流程,原則上每學期開展至少一次全面需求征詢;實施課后服務彈性參與制度,為學生和家長提供便利,做到隨時“準入準出”。

          《指南》明確,學校引入的校外資源可以分為內容類和條件資源類。校外資源來源廣泛,包括教育系統內部資源以及教育系統外資源,還包括經遴選符合相應要求的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學校應主動承擔起學生課后服務的主體責任,建立健全校外力量引入和管理機制。

          學校在組織、落實課后服務過程中應把學生安全放在首位,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應急預案,加強安全知識和安全技能教育,并將課后服務納入五育融合體系,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素質教育活動。

          同時,《指南》鼓勵學校結合校本特色、校內外資源和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在符合政策要求的前提下大膽創新,總結、宣傳和推廣特色經驗與做法。

          《指南》提出,要把“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除了引入校外優質內容,還要積極探索讓學生“走出去”,就近在社區、社會場館、實踐基地等場所開展體驗與實踐活動。在充分用好線下課后服務資源的同時,學校也可靈活運用各級政府和社會提供的豐富線上資源,如國家中小學網絡云平臺、上海市中小學“空中課堂”等,拓展課后服務的在線教育內容。

          隨著課后服務工作的繼續推廣與完善,更多樣的服務內容與開展形式將在校內形成。

          實施課后服務彈性參與制度,學校不能“勸退”或“強留”學生

          《指南》明確,學校開展課后服務工作應滿足“愿留盡留全覆蓋”“多渠道排摸需求”“定期征詢家長需求”“設置彈性預約機制”等基本要求。

          《指南》指出,課后服務對象覆蓋放學后自愿留校參加課后服務的學生,要做到學生愿留盡留全覆蓋。積極引導學生參加課后服務,要防止學校以任何方式“勸退”。

          實施課后服務彈性參與制度,為學生和家長提供便利,做到隨時“準入準出”,解決學生和家長因特殊情況臨時提出申請的難題。對于學生和家長的彈性選擇,學校應做好統籌協調工作。如有特殊情況需要調整離校時間,學生、家長需向學校提前報備,確保學生離校安全。

          《指南》要求,學校通過家長會、家長告知書、校園網、微信公眾號、學校開放日等渠道將課后服務的相關事項及時告知學生和家長。充分尊重學生和家長的意愿,全面排摸學生及家庭的實際需求。

          學校應完善需求征詢流程,原則上每學期開展至少一次全面需求征詢。鼓勵學校充分運用信息技術,開展線上征詢。鼓勵有條件的學校根據實際需要提高需求征詢頻次。

          《指南》明確學校征詢單的設計與使用。征詢單一般應包含學校課后服務工作介紹、課后服務時間及主要內容安排、學生和家長意愿選擇、學生和家長確認或簽名、日期等內容。

          其中,學生與家長意愿選擇建議采取“是/否”或“參加/不參加”的勾選方式。對于選擇“不參加”的,可了解其不參加的原因或放學后的去向。征詢形式不限,征詢單可紙質或線上形式發放。

          《指南》特別強調,征詢單不得包含強制、禁止等影響學生和家長意愿選擇的文字表述。在發放征詢單時,學校及教師不得附加與“愿留盡留”“彈性預約”相悖的語言引導或暗示。

          及時面批學科作業與練習,學有困難學生可針對性幫扶

          在課后服務內容安排上,《指南》要求學校應基于需求適當安排內容與形式,開展作業輔導并開展豐富多樣的興趣與社團活動。

          《指南》提出,學校每學期開學前應調研學生在作業輔導和參與興趣、社團活動等方面的需求,結合學校自身師資、場地設備條件和可利用的校外資源,安排適當的課后服務內容與形式。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季度或月為單位調整課后服務內容與形式,合理安排資源。

          建立包含時間安排、活動內容、場地開放、形式安排、負責人員等五要素的課后服務“排片表”。由學校管理團隊負責統籌安排各年級、各班級學生的課后服務內容、時間、指導教師、場地設施等。確需到校外活動場所的,應提前加強與校外活動場所的溝通協調,確保平穩、安全、有序。

          加強培養學生自我管理的意識與能力,可在“排片表”內留出部分時間、安排適宜的室內外及校外活動的空間,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與活動,如主題教育、社會實踐、體育、藝術活動、談心交流等。鼓勵學校平行開設作業答疑、興趣和社團活動、自主學習與活動,供學生按需選擇。

          作業輔導方面,《指南》要求,安排學科教師輪班為學生作業答疑解惑,加強對學科作業與練習的及時反饋、訂正、面批等。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段特征,可安排沒有書面作業的小學一、二年級和提前完成作業的其他年級學生開展戶外活動、閱讀等活動。鼓勵學校按年級、學段提供多學科教師共同坐班的答疑教室,供學生主動提問、自主選擇。

          重視學有困難學生的輔導,對學科學習中遇到困難的學生進行個性化補差補缺,及時訂正、面批,適當安排針對性幫扶。加強班主任、導師和學科任課教師等對個別學有困難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態度等方面的綜合輔導。

          另外,為培育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社會情感與合作能力等,可整合專業師資力量,開展學生實踐性作業、跨學科作業指導。

          不得利用課后服務時段講授新課或組織大面積補課

          作業輔導之外,學校應處理好課堂與課后的關系,豐富活動內容,并鼓勵教師與學生結伴成長。

          《指南》明確,課后服務內容不能替代課程計劃中的課程,不得將課程計劃內的課程轉移到課后服務時段進行(課程計劃中明確可安排在課后的社會考察、公益勞動、職業體驗、安全實訓、體育活動等除外)。不得利用課后服務時段講授新課或組織大面積補課。

          學校應利用校本特色項目、特色課程、“快樂30分”拓展活動等內容與形式,開展德育、科普、體育、科技、藝術、影視、衛生、急救、生命教育、勞動、安全實訓等各類素質教育活動。

          其中,學校應把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陽光體育活動作為重要內容,盡可能安排學生多參與課后體育活動。鼓勵學校用好區域校外教育資源(青少年活動中心、少年宮、少科站、勞動技術教育中心、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勞動教育基地等)和優質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資源,不斷豐富活動的內容和形式。

          《指南》要求,充分發揮各類教師的業余愛好、特長,設計各類創意活動,帶領學生開展各種社會實踐、體育游戲、勞動實踐等活動等?;顒訉嵤┻^程中,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探索、學習、比賽、游戲。此外,積極爭取校外活動場所指導教師、公安和消防專業人士、社區志愿者、校外輔導員等社會力量成為興趣與社團的兼職指導教師,協同指導學生開展課后活動。

          課后服務組織方式上,《指南》提出,學校可根據學生參加數量、服務內容等情況,在保證服務質量和學生服務體驗的前提下,綜合采用行政班、年級內混班、全校混班等組織形式,有條件的學??蓪嵭袑W生、教師走班等組織形式,提升課后服務組織與管理效率。

          課后服務空間以教育教學場所和專用場地為主,保障每位學生都有適合的學習或活動空間,不宜把學生簡單安排在食堂、門衛室等區域。

          建立健全校外資源和人員引入與退出機制

          《指南》明確,學校引入的資源可以分為內容類和條件資源類。內容類資源包括各種興趣、社團、實踐體驗等涵蓋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活動。條件資源類包括各種校外活動場所空間和社會場館等。

          校外資源來源廣泛,包括教育系統內部資源,如少年宮等校外教育單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鼓勵學區、集團在課后服務中共享場地、師資、課程等資源。教育系統外資源包括社區、企事業單位、相關專業團體、社會場館等。此外,還包括經遴選符合相應要求的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

          校外資源引入管理上,《指南》要求建立健全資源和人員引入與退出機制。引入校外教育資源應符合政策要求,引入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應在確保其具有相應資質的基礎上從優從嚴。對責任心不強、服務質量不高、師生滿意度低的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與人員,應建立有序退出機制。

          學校應規范執行校外參與課后服務的人員(包括個人名義和單位外派)入校查詢制度,嚴格進行資格審查和違法信息查詢,并對其品德、身心健康狀況等嚴格把關。

          學校應完善引入校外資源的流程,實施全過程管理。對校外資源實施的課后服務要加強巡視與督查,可通過隨機抽查、階段性考核、展示匯報等不同形式,加強對服務規范性、服務質量等方面的過程監督。定期開展質量評估,評估結果應與校外資源的引入資格等掛鉤。

          尊重教職工參與主動性,支持教師參加相關專業培訓

          人員管理方面,《指南》明確,課后服務人員一般以本校教師為主,教師力量不足時,可聘請退休教師、具備資質的體育、藝術、科技等領域社會專業人員等參與。

          對此,學校應完善服務人員管理制度與保障機制,同時做好校內、校外兩類人員的管理和指導,充分激發和調動參與課后服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學校應尊重教職工參與的主動性,并建立健全參加課后服務的教師接受區、校兩級培訓的工作機制。各區應整合科研、教研、師訓等專業力量,聚焦作業輔導和素質教育活動設計與實施,分片區分專題開展教師培訓。鼓勵學區、集團統籌開展教師課后服務活動設計能力培訓。學校應充分挖掘教職工的優勢、興趣和特長,為教職工提升課后服務能力創設條件和平臺,支持教師參加相關專業培訓。

          在教師權益保障方面,積極建立教職工彈性上下班、調休制度。建立課后服務經費補貼和榮譽評選相結合的教師激勵機制,體現多勞多得、優績優酬。加大在組織研修、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統籌安排不同學科教師的校本研修等專業發展活動,同時可在晚餐等方面為參與課后服務的教師提供便利。

          加強對教職工參與本校課后服務的考核評價,確保各類管理臺賬記錄真實、完整。根據教職工課后服務考核情況,健全體現優績優酬的獎勵方案。每學期或每學年可開展一次學校課后服務專項績效評估,將教師參加課后服務的表現作為績效工資分配、職稱評聘和表彰獎勵的重要參考。

          針對校外人員管理,《指南》要求,對進入校園從事課后服務的校外人員做好入校導引,加強與校外服務人員的雙向溝通。有條件的學??蔀樾M鈱I人員配備本校助教,協助開展簽到點名、秩序維持、安全規范、彈性離校等工作。

          #上海##上海頭條##上海身邊事#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一點團建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頁地址:http://www.bgy-competition.com/post/156629.html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津南区| 永福县| 徐汇区| 荥经县| 罗山县| 马关县| 松原市| 娱乐| 威海市| 屏南县| 新兴县| 华亭县| 潼南县| 宁都县| 平原县| 嵊泗县| 调兵山市| 常山县| 秀山| 嘉义县| 和静县| 陆川县| 大渡口区| 当阳市| 章丘市| 大化| 莲花县| 西乌| 屯昌县| 开化县| 德格县| 东辽县| 西昌市| 平顺县| 开封县| 临夏县| 平定县| 昌邑市| 濮阳县| 区。| 板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