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拓展活動基地(廣州牙小兵拓展基地)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莫謹榕 黎存根 黃婷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曾育文 麥宇恒
12月7日,“2021廣州文化產業園區系列榜單發布會暨廣州文化產業園區(基地)高質量發展研討活動”在羊城創意產業園舉行。
本次活動得到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大力支持,由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促進會聯合主辦。會上揭曉了“2021廣州文化產業園區系列榜單”,上榜20家園區總產值超千億元。

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朱小燚出席活動并致辭,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尹濤代表主辦方致辭,華陽國際設計集團副總裁、總規劃師溫春陽做《先謀而后動,實現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主旨發言。
據不完全統計,廣州市目前有文化產業園區(基地)超過220個,其中包括羊城創意產業園、長隆、勵豐、珠江鋼琴、浩洋電子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等22個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廣州TIT紡織服裝創意園、黃花崗信息園、荔灣文化創意聚集區等20個省級文化產業園區(基地),以及大阪倉1904創意園、萬鵬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基地、勵弘文創旗艦園、印象黃埔文化創意園、廣州大灣區數字娛樂產業園等41個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
為充分發揮廣州市文化產業園區的示范帶動作用,挖掘文化產業園區的價值,主辦方開展了2021年廣州文化產業園區系列評選活動。
本次評選,文化產業園區踴躍參與,園區集聚類型非常多樣,既有綜合型,也有文化科技融合類,還有創意設計、動漫游戲、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文化設備等專業特色類型,展現了廣州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蓬勃生機。

朱小燚表示,文化產業園區發展對城市人文環境的改善具有示范引導和品牌影響作用。
文化產業園區系列榜單的發布有助于發揮文化產業園區的示范帶頭作用,挖掘文化產業園區更加寶貴的價值,推動文化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文化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就是文化高質量發展重要的組成部分,推動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


會上揭曉了“2021廣州最具價值文化產業園區10強”榜單,向羊城創意產業園、廣州北京路文化核心區等10強園區授牌;并發布了“2021廣州最具成長潛力文化產業園區10強”榜單,國際單位時尚科技園、珠江鋼琴創夢園等10強園區上榜,充分顯示了近年來廣州文化產業園區發展取得的成效。
據統計,上榜20家園區的總產值超過千億元。在現場,工美港國際數字創新中心副總經理譚廣茂、花山小鎮創始人譚廣諾分別作了精彩分享。


在圓桌對話環節,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廣州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明充,廣東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教授謝滌湘,廣州市政協委員、廣州華僑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黃潔薇,廣州輕工集團新仕誠公司董事長劉勇,同創匯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廣州運營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劉嘉富,圍繞“提質增效,筑就文創新高地”主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探討,為廣州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獻計獻策。


本次發布會還舉行了大灣區文創園區產業智庫聘請儀式,尹濤、溫春陽、謝滌湘、蔣正峰、黃潔薇被聘請為“大灣區文創園區產業智庫首批專家”,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廣州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廣州天河區眾創孵化促進會、羊城創意產業園等22家機構和園區被聘請為“大灣區文創園區產業智庫首批單位”。
尹濤:上榜園區是廣州220個文化產業園區的杰出代表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尹濤致辭時介紹,2020年,廣州市文化產業營業收入達到了4135.28億元,支柱性地位進一步提升。廣州市現在文化產業園區(基地),超過了220多家,其中有國家級園區(基地)22個、省級園區(基地)20個、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41個,促進全市文化產業聚集水平不斷提升,與城市各方面發展融合度不斷增強,有力推動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

尹濤認為,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引導與扶持,文化產業的繁榮興盛有賴于市場的主導,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也需要智庫的力量。今年廣州市社科院首次與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促進會一起主辦評選“廣州最具價值文化產業園區10強””“廣州最具成長潛力文化產業園區10強”兩大榜單。
其中,“2021廣州最具價值文化產業園區”10強榜單綜合考慮參評園區的規模、成熟度、投入產出、創新能力、法規、社會效益等方面最終評出;“2021最具成長潛力文化產業園區”10強榜單還重點考察候選文化園區的特色性,發展的專業性,服務的水平等方面。
尹濤點評,本次參評的文化產業園區很好地體現了“文化產業園區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是廣州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抓手”這一點。園區集聚類型非常多樣,既有綜合型,也有文化科技融合類,還有創意設計、動漫游戲、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文化設備等專業特色類型。
它們與全市文化產業園區,以及大量的文化產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一起,有效地集聚了頗具規模和數量的文化企業和相關機構,促進了文化產業融合功能及其引領新經濟的作用發揮,最大限度地優化了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廣州文化產業走出了一條文化創意足、技術含量高的高質量發展路徑,也為推動老城市新活力、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做出了積極貢獻。
本次進入榜單的20個園區,及其園區支撐的企業,實際上是220多個園區的杰出代表。
對于廣州文化產業園區未來發展方向,尹濤提出三點建議:
要整合城市歷史文化資源,把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成為地方獨具特色的文化標志和城市品牌符號;
要加快文化產業上下聯動,推動產業和事業的融合,打造廣州全產業鏈的園區平臺來推動廣州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要把握數字經濟發展的趨勢,構建面向未來的以價值創新為引領的復合型都市文化產業園區體系,形成多層次的能夠融合的都市文化創意產業的園區體系,該體系無疑會變成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的動力機制和增長極。
溫春陽:先謀而后動,實現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
文創產業園的興起得益于產業升級、城市更新政策的鼓勵和市場的需求,通過規劃設計、強企引領、產城融合等策略賦能園區,是園區發展非常需要關注的一個方面。
華陽國際設計集團副總裁、總規劃師溫春陽在作“先謀而后動,實現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主旨發言時指出,文創產業園區的興起,得益于國家、地方政策的支持,但要理解到政策有可能是臨時性、過渡性,可能在未來的城市更新或者是城市發展過程中進行適當地調整。
文創產業園的發展依然存在同質化、商業模式有限等諸多問題,在創新、探索上的成功率目前還不是很高。

溫春陽認為,文創產業園的發展面臨著提質增效的壓力。他一直在思考創意產業園如何和城市周邊地區進行廣泛地融合和發展。最關鍵要讓產業園區在城市里面能夠找到自己的價值,能讓政府通過園區的建設、規劃、運營來讓城市認識產業園區的價值。
在總結文創產業園規劃建設經驗時,溫春陽認為,第一,文化創意園只是一個框架,需更關注其內容和產品的獨特性。做文創產業園一直強調IP——大型核心企業的入駐,航母式企業的入駐。
第二是用地的復合,一個園區它不單是在辦公,還有很多的需求,包括居住、人居環境改善,城市之間的空間如何融合。最后,產業園區,尤其是文創園區以“文”字打頭,要思考如何把文化通過我們的設計再進行傳承、發展。
展望產業園區發展新趨勢和空間時,溫春陽給出四點建議:
“三鏈”協同,建立企業產業鏈、園區產業鏈、城市產業鏈的協同與延展;
產城“三合”,加強區域、城市與產業園的進一步融合;
“四源”集成,把物業、產業、設施和資源這四大資源整合在一起;
關注建設商的園區規劃與建設、產業商的產業導入與孵化、運營商的物業運營與管維、金融商的平臺投資與融資等四位一體,運營模式進一步拓展優化。
【圓桌論壇】廣州文化產業園區如何提質增效?專家學者建言獻策
在12月7日舉行的“2021廣州文化產業園區系列榜單發布會暨廣州文化產業園區(基地)高質量發展研討活動”現場,文化產業專家學者、廣州市政協委員、文化產業園區負責人等嘉賓共聚一堂,以“提質增效,鑄就文創新高度”為主題舉行圓桌會議,為廣州文化產業園區提質增效建言獻策。

園區規劃要注重文化內涵和人文關懷
文化產業園區為文化企業發展提供了豐沃的土壤,更以其產業集聚功能為城市經濟和文化產業發展提供養分。近年來,廣州加快建設文化強市、打造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城市范例,提出實施文化創意產業“百園提質”計劃。在圓桌論壇上,多位專家學者分享了對廣州文化產業園區發展的觀察,并為園區高質量發展支招。
“我們在調研中了解到,雖然廣州文化產業規模總量居全國前列,文化產業園區數量也不少,但部分園區出現小而散的情況,不少園區在改造過程中也面臨著改造限制多、維護成本高、運營風險大等問題。”廣州市政協委員、廣州華僑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黃潔薇表示。
結合北京、上海、長沙等地的經驗,黃潔薇對文化創意產業園的更新改造提出了一些建議。“首先,加強政策制度的保障。比如加大用地的傾斜力度,優先保障產業園合理用地的需求,優化調整產業園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其次,加大財政稅收支持力度。
設立文化創意產業投資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資園區產業項目。此外,還要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建立符合文化產業特點的人才保障機制,將產業園文創產業高層次人才引進納入‘人才計劃’。”
廣東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教授謝滌湘也認為政府需發揮引導作用,“當文化產業園區出現同質化,甚至低端化、低質化的現象,就需要政府進一步引導,當然市場化機制也很重要,市場化機制在規劃園區定位時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為文化產業園區,文化內涵也是園區核心競爭力之一。黃潔薇建議,廣州要深入挖掘歷史經典、產業文化內涵,發揮園區集聚效應,實行專園專策,打造全國聞名的文化創意園區。同時,運用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全面推動文化交流,提升國際競爭力。
謝滌湘也提醒,在進行園區更新改造時,要注重保護園區的歷史文化和生態環境,“我們在改造規劃時,應更加注重人文關懷,注重細節,這對文化企業的聚集是有巨大吸引力的。”
為入駐企業架起合作溝通橋梁
文化產業園區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更是廣州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抓手。2021年,廣州文化園區顯現出量質齊升的蓬勃趨勢。眾多文化產業園區如何提質增效,更好地為園區企業服務?多位文化產業園區負責人分享實踐經歷進行解答。
“我們希望提供給企業的不僅僅是物業上的服務,更是圈層式服務、產業鏈上下游服務。”同創匯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廣州運營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劉嘉富表示,目前海珠同創匯的業態主要是“時尚+科技+電商”,三類企業占園區企業數量的70%以上。“我們相信文化、創意、IP的市場是無限大,也有意在招商時增強這類企業的聚集。”
劉嘉富認為,文化產業園區不僅僅改造提升物業空間,為企業提供創意空間,更重要的是搭建生態平臺,建立產業鏈上下游配套基地和戰略合作資源。“事實上,每個進駐園區的企業都很忙,可能沒有時間去認識旁邊的企業,我們主動挖掘企業的需求和痛點,組織活動促進企業主交流,讓他們在園區收獲更多的發展機會。”
廣州新仕誠企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勇也認為,文化產業園區應該找準定位,立足特色,為企業綜合賦能。他現場分享了知名園區T.I.T創意園的發展經驗。
“我們從創立之初就非常注重定位。在摸索期,我們定位為服裝設計類,吸引了很多時尚類企業和設計師進入。隨著產業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們在二期開發中又引入了微信等互聯網企業。隨著微信的進駐,我們吸引了一批上下游企業,現在園區內一半是科技互聯網企業,一半是時尚設計類企業。”
在劉勇看來,T.I.T創意園是一個綜合體,不同類型的企業可以相互促進、學習。“傳統時尚設計企業可以‘插上互聯網翅膀’加快發展,互聯網企業也可以從時尚設計類企業中有所借鑒學習。我們的工作就是為他們架起溝通的橋梁,企業的跨界合作對發展有很好的幫助。”
【園區分享】工美港:服務科創企業突出“用心”二字
從工業遺存到文化創新園區,位于廣州市海珠區的工美港國際數字創新中心(簡稱“工美港”)既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樣本,也是數字化經濟引領創業創新高地。工美港副總經理譚廣茂在現場分享時介紹,該園區于2019年開始運營,于2020年正式開園,園區定位為“科創主導、文化引領、生態優先”,打造以數字創意為核心、包括數字工美、定制、設計、傳媒和游戲開發等的產業發展體系。

譚廣茂親眼見證了工美港的升級改造過程,并用自己的相機記錄下了園區改造前后的樣貌。從2008年起,他們花了差不多接近六七年的時間,不斷地調整園區設計方案,才最終敲定現在的改造建設方案。“這也是證明我們集團在推動園區轉型升級的時候,對提質增效這一塊比較注重。
如果我們早年就改造,可能現在的效益會大很多,但我們堅守住了提質增效的追求。”譚廣茂介紹。
如今的工美港,已成為集孵化培育、成果展示、產業配套于一體的數字創意產業新地標,目前入駐率98%,入駐企業110家,從業者超5000人,年產值達150億元,年稅收突破4.5億元。
在優化配套服務方面,譚廣茂特別強調了“用心”二字。在科創、文創類企業入駐以后,工美港進一步地提升了園區稅務、法務等軟服務,用心地為企業服務。
他舉例稱,工美港按照比例,為每20家企業配備一個專業的客服。此外,園區設有籃球場、足球場和特色食堂、網紅咖啡館、青年公寓,一并解決了園區就業青年的衣食住行,初步實現了產城融合24小時生活圈。
【園區分享】花山小鎮:百年碉樓古村落迎來二度文化融合
提到碉樓,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廣東開平的碉樓,卻不知在廣州花都也有碉樓。花山小鎮就是依托和融合廣州市花都區花山鎮洛場村百年碉樓古村落原生態鄉土民俗和僑鄉風情特色,發展成為集文化藝術展覽交流、文化創意、影視制作、文化培訓、美食娛樂、度假休閑于一體的碉樓古村落文化旅游園區。

花山小鎮創始人譚廣諾在現場分享時表示,他原本從事的是美妝生意,經營的工廠就在洛場村邊上,而此地景象較為破敗,幾乎淪為空心村。“美妝產業做得再漂亮是制造,將這個古村落改造好了則是創造。”好友的一番話讓他投入到百年碉樓群的保護和建設中。
2013年,花山小鎮文旅小鎮開始開發建設,主要包括洛場僑鄉華僑碉樓群及鄉村生態保育和開發等,現已開發活用8棟碉樓和21間青磚屋和部分泥磚房及民居樓房。在譚廣諾看來,碉樓建筑既有東方元素,又有西方洋樓的痕跡,是一百年前文化融合的產物。而在如今城市更新煥發老城市新活力的背景下,花山小鎮的建設改造是對在地文化和產業特色的再度融合。
據譚廣諾介紹,目前,花山小鎮進駐的企業機構有近30家,開設經營的業態有書畫展覽、文創設計、工業設計、影視制作、陶藝香道、藝術培訓等文化業態;還有特色中西餐、紅酒咖啡、鄉村民宿(業已經營的民宿有3家)等特色經營商戶。
在大力引進多種業態的同時,小鎮仍注重對碉樓古建筑的保護、修繕和利用,保留古村落原生態,形成新舊村民和諧共處的景象。(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孫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