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團建方案 > 拓展訓練合力建塔攻略(拓展項目合力筑塔技巧)

          拓展訓練合力建塔攻略(拓展項目合力筑塔技巧)

          admin3年前 (2022-04-28)團建方案

          張泉

          【編者按】地質調查所、清華國學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營造學社,它們是近代中國文化史上的四座高峰,也是學人走出書齋、走向田野的先行者。從北洋政府到國民政府,從“北伐”到“中原大戰”,從“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國家不斷裂變,時代疾速轉捩。

          從四大機構里,走出了李濟、趙元任、吳宓、賈蘭坡、夏鼐、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等考古名家,他們在亂局夾縫里,默默耕耘,不懈奔走。他們也是前所未有的一代人,不僅開創了學術的新紀元,更改變了世界對中國的認知。

          風雨之間,荒野之上,這些先輩為何前行,又如何前行?作家張泉前后花費十年,廣閱資料,潛入檔案,將一代學人在考古現場和學術書齋的經歷集成《荒野上的大師》,為讀者勾勒了中國考古的誕生經過,在內憂外患之際憑熱血和專業為國效力的事跡,讓人們看到他們逆境中開辟新天地的勇氣和毅力。

          拓展訓練合力建塔攻略

          《荒野上的大師:中國考古百年紀》,張泉 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一頁folio ,2022年3月

          經出版社授權,摘錄中國營造學社在四川李莊度過的艱苦卻重要的歲月,讀一讀梁思成、劉敦楨、林徽因等建筑學泰斗們在離亂中展現的學人風骨,重溫先行者的精神和品德。

          戰時中國文化中心

          江聲浩蕩。

          1940年冬天,幾尊神像從李莊東岳廟里被抬出去,再也沒有抬回來。

          在抗戰的隆隆炮火中,同濟大學第六次遷徙,最終落地李莊。鄉民們請走神像,放進桌椅黑板,東岳廟做了同濟大學工學院的校舍。作為回報,工學院架起電線,李莊人用上電燈,比南溪縣城還要早十多年。

          同濟大學遷校,最初看中的是南溪縣,卻遭到婉拒。縣城里的鄉紳們擔心,人口激增會導致物價上漲,甚至危及民風。舉棋不定之際,一紙十六字電文卻從偏僻的李莊發出:“同濟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應。”電文起草者,是李莊的鄉紳領袖羅南陔。他和張官周、張訪琴、楊君惠、李清泉、江緒恢等鄉紳、袍哥的抉擇,讓名不見經傳的小鎮李莊成為戰時中國的文化中心之一,也讓飽經摧殘的華夏文化,得以留存一線生機。

          與同濟大學一起來到李莊的,還有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社會科學研究所、中央博物院、金陵大學文科研究所,以及中國營造學社。梁思成、劉敦楨、林徽因等人也隨著人潮來到李莊。從昆明到李莊,山路蜿蜒崎嶇。每家人只允許攜帶八十公斤行李,從古稀之年的老人到剛出生的嬰兒,三十一個人擠在卡車里,一路顛簸。隨即,他們如同蒲公英一般四散進李莊的土地,同濟大學占據了鎮中心的各種古建筑,史語所去了板栗坳,中國營造學社則搬到上壩。幾個月間,李莊人口就從三千六百人激增到一萬五千人。

          拓展訓練合力建塔攻略

          中國營造學社李莊舊址 wiki圖

          小小的李莊,成了這一代學人的挪亞方舟,載著他們迎向未知的命運。

          何處是李莊?

          流亡之中,所幸故人并未失去聯系。

          費正清、費慰梅夫婦時常收到李莊的來信,信封上貼滿郵票,里面的信有厚厚的好幾封,署著不同的日期。因為郵資昂貴,寄信都是一種奢侈的行為。信紙大多極薄極脆,留著細微的印痕。紙張的每個角落都滿滿地填著字。在李莊,紙同樣來之不易。

          怎樣向別處的朋友們解釋李莊這座偏僻的小鎮,梁思成頗費思量。

          李莊地處長江上游,上承宜賓,下接瀘州,流向重慶。清人翁霪霖在《夜宿李莊》中寫道:“入境依然泊夜航,人煙最數李家莊。地沿僰道尋孤驛,江合戎城記一塘。別渚蒿蘆秋淡蕩,隔堤牛馬水蒼茫。雙漁藉手勞相問,深愧扶筇父老行。”當年行客們沿江直下,夜泊李莊時,每每也會在百感交集中望向江岸邊連綿起伏的炊煙。倘若登岸造訪,則會與無數神靈狹路相逢,東岳大帝、龍王、玄武祖師、關公、佛祖、觀音,以及耶穌,在各自的門扉里等候前來許愿的人們。

          其實,梁思成他們并不是李莊的第一批流亡者,明清兩代,“湖廣填四川”,李莊就迎來過各地移民,四方雜處,形成“九宮十八廟”的古鎮格局。王爺廟的后山門,石坊上有一副對聯,“江客來從幽徑入,羽流歸向小門敲”,描述的正是典型的李莊風土,大江奔涌,山徑深幽,風波迭現,萬物靜默。

          拓展訓練合力建塔攻略

          四川宜賓 李莊古鎮

          1942年,費正清再度來到中國,擔任美國國務院文化關系司對華關系處文官和美國駐華大使特別助理。雖然他是中國通,費氏夫婦還曾與梁思成、林徽因結伴走過山西的窮鄉僻壤,然而,梁思成還是無法向他們準確地描述李莊,最終,他只能模糊地寫道,李莊在“長江上游一條不太吸引人的支流旁”。

          拓展訓練合力建塔攻略

          梁思成、林徽因與費正清、費慰梅在北總布胡同梁家客廳

          聽說費正清準備到李莊一聚,梁思成興奮地把李莊的位置標注得更詳細了些。“從重慶坐一艘破輪船到李莊,上水要走三天,回程下水要走兩天。沒有任何辦法可以縮短船行時間或改善運輸手段。然而我還是要給你一張標出我們營造學社位置的地圖,以備你萬一在李莊登岸而又沒人在碼頭接你時之用。船是不按班期運行的。每一次到達在這里都是突發事件。但你仍然可以用電報通知我們你搭乘的船名和日期。電報是從宜賓或南溪用信函寄來,兩地離此都是60里(約20英里),它可能在你來到之前或之后到達。”

          這一年的11月,費正清來到李莊,他生了重病,一直臥床。李莊的艱苦遠遠超出費正清的想象,他感嘆:“如果美國人處在此種境遇,或許早就拋棄書本,另謀門路,改善生活去了。但是這個曾經接受過高度訓練的中國知識界,一面接受了原始純樸的農民生活,一面繼續致力于他們的學術研究事業。學者所承擔的社會職責,已根深蒂固地滲透到社會結構和對個人前途的期望中間。”這是中國文化人的宿命,近代以來更被頻仍的國難烘托得愈發悲愴。

          與命運暗自較量

          梁思成的體重降到四十七公斤,他的背比從前更駝了。所幸,流亡的日子里,他見到了另一種奇跡—那些散落在深山之中的古老建筑,精美絕倫的石刻造像,逃過了千百年光陰的侵襲,大美無言,遺世獨立。即便在最黑暗的時代,也總會有絲縷微芒,能夠照亮一隅,慰藉人心。

          劉敦楨忙于整理《西南古建筑調查概況》。從1940年7月到1941年12月,他代表中國營造學社,與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合作,走訪了云南、四川、西康的四十四個縣,調查了一百八十多處古建筑及附屬藝術遺物。但他深知,自己所見的不過是九牛一毛,只有“云南十分之一,四川五分之一,西康十九分之一”。他和同事們正在面對的,是極其復雜的建筑形態,一個與北方全然不同的世界。盡管西南地區的建筑可以籠統地分為“漢式”和“藏式”,但“因地理、氣候、材料、風俗及其他背景之殊別,產生各種大同小異之作風。每種作風又隨時代之遞嬗,而形成若干變化。故吾人欲于短期內完成詳盡而系統之調查,殆為事實所難許可”。

          拓展訓練合力建塔攻略

          1966年9月,劉敦楨陪同日本建筑師訪華代表團參觀,在南京中山陵前留影。攝影/福山敏男

          他也開始興致勃勃地寫《云南古建筑調查記》,梳理了云南古建筑的歷史演變,并計劃針對自己在昆明及昆明之外各地域調查的古建筑情況,分別寫兩篇論文,可惜,這篇文稿最終只完成了不到一半。

          盡管研究經費極其微薄,中國營造學社還是考察了李莊周邊的古跡。莫宗江、盧繩測繪了李莊旋螺殿和宜賓舊州壩白塔,莫宗江、羅哲文和王世襄測繪了李莊宋墓,劉致平則調查了李莊的民居和成都的清真寺。此外,作為中國營造學社的代表,陳明達參與了中央博物院在彭山的崖墓發掘,莫宗江則參與了對成都王建墓的發掘。抗戰勝利看起來依然遙遙無期,工作可以消解每一天的焦慮與失望。

          拓展訓練合力建塔攻略

          梁思成和莫宗江在李莊營造學社工作室內 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 圖

          梁思成則開始寫作《中國建筑史》,莫宗江負責繪制插圖,盧繩幫忙收集元、明、清的文獻資料,病中的林徽因除了收集遼、宋的文獻資料并執筆之外,還校閱補充了《中國建筑史》的全部文稿。

          黎明之前

          1943年初夏,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來到李莊,在梁家受到“煎鴨子的款待”。他在李莊發表演講,探討為什么科學在中國的發展速度比不上歐洲。然而,眼前的現實又讓他百感交集。

          拓展訓練合力建塔攻略

          李約瑟(Joseph Needham)在李莊 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圖

          當時童第周在同濟大學任教,李約瑟對這位蜚聲海外的中國科學家同樣心生好奇,執意要看看他的實驗室。不料,他只看見一臺舊顯微鏡,以及幾尾金魚。童第周沒有額外的實驗設施,像農民一樣靠天吃飯,天晴時到陽光下做實驗,下雪時則借助雪地的反光。李約瑟不禁感嘆,童第周解剖金魚做研究,但童第周自己又何嘗不是一條困在沙漠中的金魚。

          拓展訓練合力建塔攻略

          李約瑟在李莊為童第周和夫人葉毓芬拍攝的照片 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圖

          中國營造學社同樣被困在沙漠中。李約瑟離開幾個月后,劉敦楨也向學社的同仁們辭行。1943年秋,他決定回歸闊別十一年之久的國立中央大學建筑系。離開的前夜,他與梁思成促膝長談。兩人因中國營造學社而相遇,合作十一年。抗戰之初,中英庚款董事會曾表示,即便中國營造學社的社員們因戰火流落各地,只要梁思成和劉敦楨在一起,董事會就愿意承認學社的存在。他們熬過了最艱難的歲月,卻終究難逃一別。

          劉敦楨的離開,似乎頗有隱情,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營造學社已經失去經濟來源。盡管費正清努力向哈佛燕京學社爭取了五千美元贊助,也無濟于事。學社成員們無法領到工資,生活朝不保夕。劉敦楨給營造學社做過會計,更是深知其中的艱難。

          離開李莊后,劉敦楨前往重慶沙坪壩,并于次年擔任中央大學建筑系系主任。可是生計并沒有獲得太大的改善,為了維持生活,他被迫變賣了珍藏多年的《辭源》,縱然如此,依然無從挽救小女兒,她被腦膜炎奪去了生命。

          陳明達也在同期離開李莊,前往西南公路局。他用無窮無盡的工作麻醉自己,命運無常,災難接踵而至,但《營造法式》仍是他唯一的精神支柱。他強迫自己每天待在小房間里,手抄了整本《營造法式》和全部的手繪建筑圖。離開中國營造學社后,他也從未放棄對應縣木塔和《營造法式》大木作的探究。在他的余生里,他一直在研究并注釋《營造法式》,并且堅信,通過這部北宋的“天書”,可以一條一條地還原出“一個與西方建筑學體系迥異其趣的中國建筑學體系”。

          拓展訓練合力建塔攻略

          《營造法式》陳明達點注本

          中國營造學社并沒有作鳥獸散。1944年,梁思成甚至恢復了停辦七年多的《營造學社匯刊》。在昏暗的房子里,他們把論文編排好,在藥紙上謄抄、繪圖,再用石印印在土紙上,自己折頁、裝訂。梁思成在復刊詞中描述了同仁們所做的努力:“在抗戰期間,我們在物質方面日見困苦,僅在捉襟見肘的情形下,于西南后方作了一點實地調查”,而這“一點實地調查”其實包括“云南昆明至大理間十余縣,四川嘉陵江流域、岷江流域,及川陜公路沿線約三十余縣,以及西康之雅安蘆山二縣”,他們尋訪的遺跡包括寺觀、衙署、會館、祠、廟、城堡、橋梁、民居、庭園、碑碣、牌坊、塔、幢、墓闕、崖墓、券墓以及雕塑、摩崖造像、壁畫,等等。兩期匯刊中有多篇文章正是他們在四川的考察成果,有莫宗江的《宜賓舊州白塔宋墓》、劉致平的《成都清真寺》、盧繩的《旋螺殿》,以及王世襄的《四川南溪李莊宋墓》,而戰前梁思成在山西五臺山佛光寺的發現,以及費慰梅對山東武梁祠的考察,也都在這兩期匯刊中有所交代。

          拓展訓練合力建塔攻略

          李約瑟拍攝的大禹廟(禹王宮)廟內景 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圖

          1945年,他建議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創立建筑系,為戰后重建培養人才。他躊躇滿志,試圖重新規劃中國的建筑教育。對于中國許多大學建筑系沿襲的法國Eco le des Beaux-Arts課程體系,他頗為不滿,認為“過于著重派別形式,不近實際”,他自己則對包豪斯興趣盎然,希望以此規劃建筑系的課程,培養“富有創造力之實用人才”。帶著中國營造學社剩余的幾名成員,梁思成啟程前往清華。

          中國營造學社存世十五年,自此悄然落幕。這十五年里,有八年是在戰火、流離與極度困窘中度過的,縱然如此,他們依然努力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陰差陽錯之間,許多中國古建筑隨著梁思成、劉敦楨、林徽因等人的腳步,得以重現人間,《營造法式》不再是無人能懂的“天書”,中國建筑史得到相對系統的書寫。他們走出書齋,合力拓展出一個新的領域,成了開創者而不是追隨者。

          責任編輯:朱喆

          校對:欒夢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一點團建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頁地址:http://www.bgy-competition.com/post/159053.html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仁寿县| 襄汾县| 灵石县| 鲜城| 秀山| 宝清县| 遵义县| 新乡市| 泾川县| 浦东新区| 中宁县| 卓资县| 襄樊市| 丘北县| 汾西县| 乌审旗| 枣强县| 报价| 德化县| 泗阳县| 芜湖县| 壶关县| 清水县| 阿克苏市| 连江县| 平乡县| 高雄县| 宜君县| 宁德市| 称多县| 安远县| 乳源| 鹤壁市| 青铜峡市| 闸北区| 金川县| 广西| 沙河市| 龙岩市| 来凤县| 罗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