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員工拓展活動(員工拓展訓練通知)
歲末年終,中國電信南京分公司副總經理、高級工程師楊春澤組織楊春澤勞模創新工作室的成員們對一年的創新工作進行總結。每周三下班后,他都會組織這樣的研討會,和成員一起學習新技術、進行頭腦風暴和產品研發。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人才是發展的第一資源。年初,全國總工會公布第三批100個“全國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江蘇省僅三家,以全國勞模楊春澤名字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榜上有名。
創新工作室由能力強的勞模、工匠、優秀職工領銜,目的是發現和解決生產經營中的問題,動員廣大職工投身群眾性創新實踐。目前,經南京市總工會認定的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有215個,職工創新工作室有221個,其中,有3個成為全國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有15個成為江蘇省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為我省革新用人機制、鼓勵創業創新的又一成功實踐。
以一帶多,放大示范效應
以吳科名字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于2015年,主要研究發電機組控制系統的自主可控。當時CPU、操作系統等核心軟硬件大多被國外公司壟斷,存在斷供卡脖子風險。“研發自主可控電力控制裝備決定著我們在產業不受制于人,也關系著國家的能源安全。”省勞模、南京國電南自維美德自動化有限公司研發中心熱控所所長吳科介紹,今年6月,由工作室自主研發的“華電睿藍”自主可控智能分散控制系統DCS在華電句容電廠1號1000MW超超臨界機組成功投運。
“在工作室參與重大項目,專業能力提升很快。”這是27歲的硬件研發工程師許天驕加入吳科勞模創新工作室3年多來的收獲。今年他參加了公司組織的青年創新創效大賽,在工作室帶頭人吳科多次修改建議的完善下,項目最終摘獲第一名。
余偉偉是長安馬自達汽車有限公司的一名涂裝設備維護技師,去年11月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在南京市總工會的指導幫助下,公司以余偉偉的名字命名創辦了勞模創新工作室,他借此平臺對同事進行技能培訓。“一個企業要做大做強,不能僅靠一個人的努力,更要靠一個團隊、一群人的力量來實現。”余偉偉說,工作室成立以來,共培養6批次24名技術人員,有的徒弟多次獲得長安機電比賽優勝獎,其中不乏全國技術能手。
“勞模組建工作室,可以帶動一個團隊共同創新,由單個創新向群體創新轉變,由一次創新向持續創新轉變。”南京市總工會勞動和經濟工作部部長周永海說,去年南京建立勞模創新工作室督導制,選聘在業內有影響力的勞模創新工作室帶頭人為督導,發揮“大咖”帶頭作用,同時加強工作室之間的橫向交流,成效顯而易見。
打破壁壘,撞出思維火花
楊春澤勞模創新工作室是南京推動創新工作室建設的一個縮影。工作室是一個“無邊界”的團隊,成員來自營銷、建設和維護等多個部門。成立10余年來,成員們思維火花碰撞不斷,孵化出多項創新成果。從移動“互聯網+”系列產品“近享”,到云上營銷助手“炫系列”,再到5G+VR云上動物園直播,他們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結合新技術的發展不斷推出創新產品。
“公司12個職工創新工作室推出的產品已累計創收超過千萬元,這樣的成果真是意想不到。”南京中網衛星通信股份有限公司黨總支專職書記張志全說,創建職工創新工作室是公司2019年產改的試點舉措之一,所有崗位都可以申請創新工作室。
該公司分管財務的副總經理龐華和客戶商談時,發現紅外體溫測量效率低,開始思考能否結合公司的無線通信技術加快篩查和數據傳輸速度,隨后成立工作室,在技術人員的幫助下,推出“SPACENET衛星/5G遠程紅外體溫篩查系統”,實現了防疫現場檢測、數據衛星傳送、控制指揮中心后臺決策一體化,創造收益70多萬元。“原來研發和銷售之間存在信息差,以項目為核心成立工作室后,市場和研發能更有力地結合起來。”參與產品研發的技術總監高云勇感慨道。
“創新是求異思維的結果,跨部門成立的職工創新小組更能出成效。”周永海認為,創新工作室雖然有一個領銜人,但只是在技術上比較權威,在創新層面成員間是平等的,從而讓團隊成員思維更活躍,更有助于產出創新成果,形成良性循環。
完善機制,引導長效發展
“職工是創新的主要力量,工會積極引導和推動職工創新工作室的建設和發展,企業扶持一線職工技術創新。”南京市職工技術協作中心科長鞠昌梅說,職工技術創新實用性強,直接解決企業生產難題,也需要投入不少時間和金錢,光有職工的熱情,沒有管理層的支持很難持續。
“辦企業資本因素固然重要,但起決定性作用的是職工。尤其是像我們這樣的高科技企業,智力高度密集,職工的主動性、創造性決定著企業未來的發展和進步空間。”張志全說,公司制定了創新工作室管理和獎勵規定,明確職工根據創新成果在公司平臺創業時,七成股權歸職工創新團隊,今年還成立職工創新工作室聯盟,每月組織一次集中活動,引導職工創新工作活動長效持續。
開展職工優秀科技創新成果、先進操作法、優秀發明專利認定活動是南京市總工會幫助職工拓展創新資源的舉措之一。“工會聯合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團市委、市知識產權局等,開展優秀項目認定。”鞠昌梅介紹,不僅獲評項目有一定數額的獎金,而且市總工會對項目第一完成人按程序考核授予“南京市五一勞動獎章”,市人社局授予項目第一完成人“南京市技術能手”,團市委授予年齡在35周歲以下的項目第一完成人“南京市青年崗位能手”。
將技術創新與薪酬掛鉤更能促進形成技高者多得的良性競爭機制。能級工資與職工技術創新專項集體合同,是今年南京市總工會推廣集體協商的重點。記者在一份職工技術創新專項集體合同的參考文本上看到,公司職工開展創新活動,自行實施或與他人合作實施,其成果得到公司認可的,應當在轉化成功投產后連續三年,每年從實施該項成果后增加的凈利潤中提取一定比例,作為對成果創立者的獎勵等。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王靜
新華日報全媒體經濟新聞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