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訓練感悟總結(拓展訓練領導總結)
人力資源報見習記者 陳鵬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決策部署,加大對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扶持力度,充分發揮人才引領鄉村發展振興的關鍵作用。2021年11月,四川省委組織部(省委人才辦)、省人社廳聯合印發《脫貧縣千名緊缺專業人才頂崗培養計劃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指出,從2021年起,圍繞脫貧縣經濟社會發展和本土人才隊伍建設需要,開展以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為重點,以提高創新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為目的,聚焦脫貧縣教育衛生、農林牧漁、文化旅游、規劃建設、水利水電、生態環保、金融會計、電子商務、工業經濟等重點領域及特色產業發展需要,每年從88個脫貧縣選拔500名左右專業技術骨干(其中,50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每年選派400名),到中央、省屬及省內相對發達地區的企事業單位進行為期3個月或6個月的頂崗鍛煉、研修培養。到2025年底,為脫貧縣培養一批留得住、能戰斗、帶不走、人數達到2500名的本土高素質專業化人才隊伍,不斷增強脫貧縣鄉村振興內生動力和發展后勁,為脫貧縣發展振興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非常感謝省委組織部、省科技廳和人社廳提供這樣的機會,讓我有幸能到四川省技術轉移中心參加頂崗培養。”來自廣元市旺蒼縣經濟信息化和科學技術局的何紀平回憶頂崗掛職的培養經歷十分感慨。
記者從省委組織部獲悉,2021年脫貧縣千名緊缺專業人才頂崗培養計劃首批500人中有部分人員已于3月15日結束頂崗掛職。實施脫貧縣千名緊缺專業人才頂崗培養計劃,是四川省鄉村人才振興五年行動的重要內容。方案明確:對納入頂崗培養計劃的人員,在科研項目、晉職晉級、評優評先時給予傾斜;對德才兼備、表現突出、潛力較大的,及時發現、大膽使用,促進其更好成長,要充分發揮培養對象的傳幫帶作用,為脫貧縣培養一批中青年優秀人才。
據何紀平介紹,短短三個月時間,在新的單位中所學到的內容充實且新穎,先后參加了由四川省技術轉移中心組織的成都市初級技術經紀人培訓班,全面系統地學習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理論知識;參與技術交易、經紀人培訓、創業孵化、企業需求挖掘等具體業務;到西南建筑設計院、華西醫院、四川路橋等企業一線了解企業需求,為企業服務打好基礎;組織參加川南渝西科技協同創新發展戰略合作座談會及川南科技成果對接活動,搭建高校院所與企業交流合作平臺。“拿服務企業的理念和方法來說,四川省技術轉移中心是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成果轉移轉化工作模式,這樣的理念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鑒。”
談及此次培養之后的收獲,何紀平認為,眼界和思維的開闊讓自己切實感受到與在縣區工作的不同。如科技領域座談會上不同科技部門進行智慧碰撞;先進地區深厚的人才儲備和技術儲備所凸顯出的科技發展潛力令人耳目一新,“相對于縣區,人才匱乏是制約科技發展的短板,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和總結,不斷加大各類人才的引進和培養。
本次培養計劃明確了省內對口幫扶結對關系和定點幫扶脫貧縣分工以及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培養對象,從脫貧縣選拔出的 500名專業技術骨干主要被派到對口幫扶地區或定點幫扶省直部門、有關單位頂崗培養,其他脫貧縣的培養對象,主要選派到定點幫扶省直部門、有關單位或所在市對口單位頂崗培養。接收地(單位)應根據派員地(單位)需求,及時落實培養崗位和導師,選派名額由脫貧縣所在市(州)統籌分配,注重向人才工作先行區傾斜。
運用了理論和實踐“我是在工作聊天群里得知這次頂崗培養計劃的,對基層工作人員而言,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我毫不猶豫報了名!”阿壩州九寨溝縣人民醫院檢驗科吳菲對當初報名時的情景記憶猶新,“我是一名已工作11余年的檢驗科醫生,醫學檢驗技術和設備操作是每一位檢驗科醫生應具備的基本業務能力,由于當前醫學領域的不斷發展與創新,自身業務提升與理論實踐相結合就顯得尤為重要。”
去年12月,吳菲被選派到成都大學附屬醫院檢驗科免疫組進行為期三個月的頂崗學習,通過學習,不僅接觸到醫學領域中全新的檢驗項目,對專業素養、專業技能也有著極大的提升。期間,一件有爭議的初步檢驗結果的處理方式讓吳菲印象深刻:面對一份重要檢驗項目初步檢測結果在灰區(在陰性和陽性之間的一段區域)范圍內的檢驗報告,一方面科室老師及時與臨床溝通推遲報告發放的時限,另一方面科室領導帶領科室老師追根溯源,分析各個環節可能存在的原因,采取雙人、試劑雙批號等操作方式,排除可能存在的各環節干擾,最終給定患者一個真陽性的檢測結果,這對患者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意義重大。“正因為檢驗報告本身具有對病情指南針似的重要作用,不同的檢驗結果會指向不同的診療方案,所以我必須把‘細針密縷、尋幽入微’作為檢驗工作的工作常態。”目前,吳菲已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對她而言,三個月的學習時間收獲到的不僅是醫學領域的業務提升和思想進步,更應時刻保持為當地人民帶去溫暖、優質的檢驗醫療服務的那份初心。
此次脫貧縣千名緊缺專業人才頂崗培養計劃,采取訪問研修和頂崗鍛煉相結合、派員地(單位)和接收地(單位)聯合培養的方式進行。其中,派員地(單位)要結合實際情況,盡可能為選派人員提供研究課題或項目,創造良好條件,提高培養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選派人員要結合自己所從事的專業領域、研究課題或項目,認真選擇有利于自身長遠發展的培養單位和接收導師,制定個人培養計劃。
借鑒了案例和經驗“能碰上這樣的好事,給我來一打!”來自四川馬邊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中心的張波激動地說,這次頂崗培養是自己職業生涯中無比寶貴的經歷,也是漫長人生中彌足珍貴的財富。“我被選派到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進行理論學習和實驗操作,主要研究方向是遺傳學理論和大熊貓糞便DNA提取實驗和凝膠電泳實驗操作等。”談及這次的學習內容,張波坦言,著實讓自己開闊了視野,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極大提升。
四川擁有的大熊貓屬全國范圍較為集中的區域,其保護制度的完善和數據信息化建立顯得尤為重要。張波介紹,此次通過頂崗培養,自己除撰寫《完善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棲息地生態修復的相關法律法規建議》之外,還了解到在保護區數字化建設和建立野外大熊貓種群檔案方面,許多保護區單位均有成功案列。“這些經驗和方法對我們保護區的工作具有提綱挈領的借鑒意義,有利于下一步工作的開展。”
據統計,此次頂崗培養學習期間,張波共撰寫學習計劃1篇,學習心得10篇,個人學習工作匯報2篇,工作動態1篇,個人總結1篇;累計實驗操作4次,每次實驗在1-2天不等,3次實驗獨立完成,1次實驗在指導下完成,共得到結果膠體照片7片,實驗后討論20余次。
根據方案,由派員地(單位)會同接收地(單位)制定具體培養計劃,明確頂崗培養期間具體培養措施和量化考核指標。培養結束后,由派員地(單位)會同接收地(單位)及時組織開展考核工作;考核結果由導師鑒定作出評語,經接收地(單位)簽署意見后,分送省委組織部(省委人才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和派員單位存檔。
截至目前,第一批被選派脫貧縣千名緊缺專業人才頂崗培養計劃的部分人員已結束為期三個月的學習。未來,他們將繼續在自己的工作崗位,利用這次學習所掌握的全新知識、全新理念、全新思想與本職工作相結合,在各個領域發揮自己的光和熱,為脫貧縣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提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