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拓展活動 > 五臺山黛螺頂團建文案(五臺山黛螺頂抖音文案怎么寫)

          五臺山黛螺頂團建文案(五臺山黛螺頂抖音文案怎么寫)

          admin2年前 (2023-02-21)拓展活動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五臺山黛螺頂團建文案,以及五臺山黛螺頂抖音文案怎么寫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一點團建(www.bgy-competition.com)喔。

          本文目錄一覽:

          五臺山超火的景點,很多人都是1步1拜,白天傍晚人都很多

          很多人去五臺山是一日游,時間比較緊張,沒有好好去感受五臺山的風光無限。黛螺頂是五臺山東臺頂延伸下來的一個山峰,坐落在高處陡峭山脊上的黛螺頂古剎高而且危。黛螺頂算是在五臺山的各大景點當中最為火熱的一個了。因為很多人不能走遍五臺山的5個臺的人都會選擇來這里做集中的朝拜。所以五臺山黛螺頂團建文案你會發現這里無論是白天還是傍晚,這里人流量都是非常大的。

          黛螺頂也就是人們常所說的“小朝臺”。五臺山的五座臺,各有一尊文殊菩薩法像,人們將轉遍五座臺頂,朝拜五尊文殊菩薩像成為“大朝臺”。但要做到“大朝臺”,需要較強的體力和充足的時間。而黛螺頂如同縮小版的五臺山,它把五座文殊菩薩像復制塑造后,集中在一起,來到這里朝拜了五座文殊菩薩像,等于玩遍了五座臺,所以叫“小朝臺”。

          前往黛螺頂可以步行,也可以坐索道。步行有兩條路,一般游客會選擇一條叫“大智路”的臺階路,一共有1080級臺階,全長約500米,信眾們相信,這是條通往智慧的道路,走過這條道路的人都能聰明,能增長智慧。還有山北的一條登山路,相比較有些繞遠路,但比較平緩。主要景點有大智路、五方文殊殿等。

          沿著臺階路登頂之后,你就會看到黛螺頂的牌樓、石獅和山門了。黛螺頂的中軸線上由西向東依次有天王殿、旃檁殿(站壇殿)、五文殊殿和大雄寶殿。在旃檁殿內,你能看到一尊站立在佛壇之上釋迦牟尼佛像,而不是常見的盤坐模樣。五文殊殿內還供奉有五個文殊菩薩像,分別為孺童文殊、無垢文殊、智慧文殊、聰明文殊、獅子吼文殊。

          因為五臺山是文殊菩薩道場,文殊菩薩在諸菩薩中專司智慧,所以通往朝拜五方文殊的路為“大智路”。大智路由青石輔成,全程1080級臺階,并因此而聞名,全長有500多米,曲折石階路在轉彎處都設有平臺,有的還建造小亭,可以邊登邊歇,領略佛國風光。這條路上看到很多虔誠的信徒三步一叩首跪拜登頂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如果對自己的體力沒有信心也可以選擇付費坐在纜車上山不用費力,幾分鐘便可到達離寺門不遠的平臺上。

          在黛螺頂上,向四周遙望,你可以看到南、西、北、中四臺和臺懷鎮中心區的眾多廟宇,比如:塔院寺、菩薩頂、顯通寺和萬佛閣等。距離黛螺頂下方幾十米處(走大智路時經過這里),有一座寺廟“上善財洞”,是善財洞的另一部分,在山腳下經過善財洞大智路的碑亭就在眼前,上善財洞里面有一處“尸陀林”,是一座很大的墓地,據說,里面埋葬了很多在五臺山出家的僧人。

          黛螺頂是五臺山 歷史 悠久,聞名遐邇,別具一格的一座古剎。乳峰狀若旋螺,圓凈可愛,俗稱大螺頂,五方文殊殿是主殿,站在黛螺頂上,可以俯瞰整個臺懷鎮,小山雖然不高,只有400多米,但是上山的1000多階臺階也夠考驗人的,頂上寺宇占地三千平方米,寺內山門后立有兩塊石碑:一塊立于明萬歷二十年間,上書“五臺山重建佛頂庵碑記”;另一塊立于清康熙歲次辛未仲秋,上書“青峰頂造像建亭記”。

          黛螺頂,應該是高度相對來說最低的一個頂了,據說最高的一臺位于雪線之上,常年冰雪覆蓋,各種補給品需要定期送上去。但是五臺山黛螺頂是中心區最高的寺廟,在頂上可以觀看到東,南,西,北四個臺頂。很多人都是3步1拜,或是1步1拜,從山腳下拜上來的(拜上來的進黛螺頂可以免門票,有的還會被贈送佛珠)。山腳下和登山的路上都有許多賣護膝手套的商販,寺廟中有免費的香,一人3炷香。

          總之,體力好的人可以爬大智路1080級臺階上山,然后走旁邊的坡路下山,比較平緩些。如果體力一般,建議坐纜車上山,主要是大智路的臺階比較陡,很多人直接站在或者坐在臺階上休息。纜車不是封閉空間,基本上有點像是坐秋千,腳下踩一個撐子,身體是完全暴露在空中的,另外,如果有暈高的朋友需要謹慎選擇,山頂風大,應該帶件保暖衣服。

          今天小旅就給大家先分享到這里,如果還有其五臺山黛螺頂團建文案他不一樣的看法請大家在評論區說出來,我會很認真的回復你們,再次感謝那些喜歡小旅文章的小伙伴,小旅會繼續努力給大家分享更優質的旅行作品,下一期將帶大家走進更神奇的地方!

          五臺山廣告語

          圣潔五臺山,初心不改變;山外,人間鬧市;山里,一方凈土;五臺山又名清涼山,位于山西五臺縣東北部,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稱為“金五臺”,又因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又稱“五臺山”。五臺山相傳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五臺山是中國唯一青廟和黃廟交相輝映的佛教道場,最鼎盛時期為唐代,據《古清涼傳》,全山寺院多達三百所,現存寺院共47處。

          主要寺院

          五臺山是既有青廟(漢僧所住)也有黃廟(蒙藏喇嘛所住),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并重的佛教道場。青廟和黃廟相互比鄰,共同發展,這在四大佛教名山中是獨有的現象。主要寺院有:顯通寺、菩薩頂、塔院寺、黛螺頂。

          顯通寺,又稱大孚靈鷲寺,是五臺山第一大寺,始建于東漢明帝永平年間(58—75),相傳天竺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來到五臺山,修建寺院,取名大孚靈鷺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名為大顯通寺。現為五臺山佛教協會所在地。

          菩薩頂,五臺山規模最大的黃教寺院。據傳說因為是文殊居住之處,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此寺創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間(471—499),歷代曾多次重修。明永樂年后,蒙藏傳佛教信徒進駐五臺山,遂成為五臺山黃廟之首。清康熙、乾隆皇帝曾數次朝拜五臺山,住宿于菩薩頂,賜菩薩頂大喇嘛提督印。

          塔院寺,原是大華嚴寺的塔院,因院中的大白塔而得名,現為五臺山的主要標志。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歷代屢經修造,明代又重建。據記載,大白塔內藏有印度阿育王所造的舍利塔。塔院寺中的文殊塔,據傳塔內藏有文殊菩薩的發舍利。

          黛螺頂,初名佛頂庵,明萬歷二十年(1592)到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曾名大螺頂,乾隆十五年(1750)改名為黛螺頂,一直沿續至今。清朝的皇帝大多崇佛,多次朝拜五臺山。后人把登黛螺頂朝拜文殊菩薩稱為“小朝臺”,素有“不登黛螺頂,不算臺山客”之說。

          此外,還有南禪寺、殊像寺、羅_寺、萬佛閣、十方堂、廣化寺、龍泉寺、南山寺、金閣寺、竹林寺、普濟寺、尊勝寺、佛母洞等。

          五臺山素有小朝臺之稱的寺院——黛螺頂

          黛螺頂位于五臺山臺懷鎮寺廟群附近,是五臺山東臺頂延伸下來的一個小山峰,海拔1940米,垂直高度有400多米。因像一只倒扣的大海螺,夏天山上綠樹成蔭,青翠欲滴,因而叫黛螺頂。

          寺院始名佛頂庵,后改明青峰頂。明萬歷二十年( 1592) 到清代乾隆十五年( 1750) ,曾名大螺頂,乾隆十五年改名為黛螺頂,一直沿用至今。明成化年間重建,明萬歷年間、清康熙年間、乾隆五十一年都有重修。

          黛螺頂如何就成為小朝臺之地呢? 相傳乾隆皇帝數次登臨五臺山,由于種種原因,都沒有完成朝拜五座臺頂的心愿。于是向黛螺頂的主持青云和尚說,下次來一定要讓他實現朝拜五臺文殊的夙愿。經過多方斟酌思慮,把五座臺頂的文殊菩薩供奉在寺院一座殿宇中,來滿足乾隆皇帝的要求。數年后,乾隆皇帝朝拜了黛螺頂的五方文殊殿,并題寫一首流傳千古的詩: 巒回谷抱自重重,螺頂左鄰據別峰,云棧屈盤歷霄漢,花宮獨涌現芙蓉,窗前東海初升日,階下千年不老松,供養五臺曼殊像,闍黎疑未識真宗 。這首詩在五方文殊殿前的碑中。可見乾隆雖有滿意,但對如此輕易就朝拜完五座臺上文殊菩薩,懷疑高僧不識真宗。如今會看到好多跪拜到頂的信眾,也許他們悟透了。

          登臨黛螺頂有三種方式:最簡潔方便是坐纜車,但費錢;其二是走原來的馬道,路稍寬,坡稍陡,實在不行還可以騎馬。

          最后一種是走“大智路”。俗話說不到黛螺頂,不算臺山客,不走“大智路”,難悟朝臺苦。這條路由臺灣高雄宏法寺住持開證法師捐款50萬元人民幣,1991年建成。

          “大智路”全長108米,寬2.2米,全部用五臺山青石鋪成,共有1080級臺階。這條路的名字和臺階的級數及長度,都與佛教常識有關。五臺山是文殊菩薩道場,文殊菩薩在諸菩薩中專管智慧,所以通往朝拜五方文殊的路為“大智路”;人生有108種煩惱;通過歷艱辛破萬難,走過1080級臺階的智慧路,能給人增添聰敏,消除煩惱。只有經歷了,才能悟到了。

          這條路有些陡峭,登臨其間,可以鳥瞰四周景色,邊登邊歇,領略佛國風光。

          帶著喘息和疲憊來到山頂,可以看到一座木制牌坊,古樸斑駁的外表讓人感受到它飽經風霜,歷盡風雨。四柱三門,重檐頂。中門上方有三個字“大螺頂”,穿過牌坊,可以看到后方也有題字“青峰頂”。這都是黛螺頂的曾用名。

          中軸線上的第一座殿宇是天王殿。石拱形門窗,紅墻黛瓦,面闊三間,單檐硬山頂,門兩側有一副楹聯“ 半山蔥籠半山云云遮黛螺擎梵宇,五方文殊五方靈靈蘊青峰渡群生 ”。 登臨云遮樹擋的黛螺圣境,朝拜五方文殊,得到菩薩的加持真是殊勝無比。

          天王殿的左右兩側有鐘樓鼓樓,都是方形樓閣式建筑,飛檐翹角,古樸大氣。

          天王殿背后是護法殿,門上有一塊牌匾“三洲感應”,門柱兩側有一副楹聯“ 證如來地合掌度生演大乘,現將軍身持杵降魔護正法 ”。南無護法韋陀尊天菩薩摩訶薩!

          天王殿居中佛龕內供奉笑口長開的彌勒佛,慈眉善目,大耳垂肩,金身法相,坐于須彌座上。

          彌勒佛左右兩側是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都手拿法器,怒目圓睜,孔武有力,鎮守寺院安寧。

          彌勒佛后面是韋陀菩薩,菩薩對面是 旃檀殿 。殿宇設計獨特,是一座別具一格的建筑:在六邊形的石砌臺基上,有一個六角重檐攢尖頂的佛殿,周邊有回廊,內為一室,每根脊端都雕有瑞獸。

          屋檐下共懸掛兩塊匾額,二重檐下匾額寫著“旃檀殿”,一重檐下匾額有“調御大夫”四個金色大字,門柱上有一副楹聯“ 一風吹樹如雷吼實乃清涼境界,四季美禽演妙音真似極樂天宮 ”,如此美不勝收的佳境,不愧是佛國凈土。

          殿內供奉的佛祖法相叫旃檀佛,不是通常殿宇結跏趺坐于蓮花寶座上的樣式,而是站立的金身法相。手結佛印,慈眉垂目,法相莊嚴。似有萬道佛光普照整個殿宇。

          為何稱為旃檀佛呢? 這與佛像的產生經過有關,當初由于人們對佛的敬仰,有“佛身不量”的禁忌。畫像師不可以直視佛祖繪像,只好請佛祖站在河邊,利用倒映在水中的影像描繪,這樣當然就連水波紋也畫上去了。優填王用旃檀木雕的第一尊釋迦牟尼像,就是按水中的影像雕塑的,因此叫“照佛”、“旃檀佛像”。此后凡是此類佛像,不管用什么材質雕塑的,都叫旃檀佛。

          旃檀殿外圍的立體圖畫和殿內的上黨堆錦,講述了佛祖隨緣應化以及佛經故事等內容。人物造像栩栩如生,十分生動。是2004年住持昌善法師與他的弟子們新添的內容。

          旃檀佛的背后供奉有觀世音菩薩,結跏趺坐于蓮花寶座上,左手托凈瓶,右手施佛印,華光四射,寶像莊嚴。左右兩側豎立著善財童子和龍女。

          觀音菩薩對面的殿宇就是五方文殊殿: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四周出廊。屋檐下懸掛三塊金色牌匾,居中上書“五方文殊殿”,左右兩側分別為“云封青螺”和“清涼法界”。廊柱上也掛滿了金色的楹聯,其中“ 香閣峙中流萬眾恒河自在,慈燈懸彼岸千年般若常明 ”為正門柱上所書。

          殿內供奉著五尊文殊菩薩,分別為五座臺頂的文殊法相, 從南到北依次為:東臺聰明文殊、北臺無垢文殊、中臺孺童文殊、南臺智慧文殊、西臺獅子吼文殊。 佛像都是銅鑄貼金,頭戴寶冠,結跏趺坐于蓮花寶座。神情慈愛,法相莊嚴,整座大殿充滿了菩薩的加持和佛韻的光芒。

          五方文殊殿的左側是伽藍殿,前出廊,廊柱上掛有楹聯。殿宇居中供奉伽藍菩薩,左右為周倉和關平。

          右側祖師殿,門楣上懸掛一塊金匾,上書“祖印高擎”。殿宇中供奉:清涼國師、妙峰祖師和立禪和尚。

          中軸線上最后一座殿宇是大雄寶殿。殿前有兩顆高大挺拔的千年松柏,歷經滄桑,見證了黛螺頂的風風雨雨,靈氣十足。殿宇的門柱上有一副楹聯: 山青云白隨處可通覺路,松風花語此地盡是禪機 。看來是拜對地方了,參禪悟道的風水寶地哇。

          殿內供奉有三世佛(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東方琉璃世界藥師佛),都是金身法相,結跏趺坐于蓮花寶座上,神態祥和,慈眉垂目,俯瞰蕓蕓眾生。左右兩側還有十八羅漢的金身塑像。整座殿宇佛光普照,靈氣徐徐。

          大雄寶殿的左側是觀音殿。殿內供奉觀世音菩薩,半跏趺坐于寶座上,左手持柳枝,右手的凈瓶遍灑甘露沁禪心。這是一尊很少見的男身觀世音菩薩造像。

          大雄寶殿的右側是地藏殿。殿內供奉男身的地藏王菩薩法相,半跏趺坐于寶座上,左手托著法器,右手結佛印,法相莊嚴。左右兩側分別豎立著閔公和道明的塑像。

          來五臺山朝拜,如果沒有機緣和時間大朝臺(到五座臺頂朝拜文殊菩薩),那么來黛螺頂小朝臺也是不錯的選擇。

          爬1080級臺階,登五臺山黛螺頂,感受超凡脫俗的時空

          圖文/劉新田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黛螺頂,五臺山臺懷鎮東側一個不大的山峰,垂直高度只有400米,但站在山下仰望,130層樓的高度也足夠高聳。

          據說空中俯瞰,黛螺頂山形似螺,樹木茂盛,青綠如黛。上周六到此,正趕上小雨淅瀝,山色愈發蒼翠欲滴。

          登頂的石階路名“大智路”,依山而建,共10級1080蹬。象征著從凡人到成佛的十個境界,而每界各有“百八”的煩惱。

          登黛螺頂就是修行,走在大智路上,逐級而行,踏過1080級臺階,就能消除所有煩惱,增添智慧,逢兇化吉,一生安順。

          我是初來興奮,未帶雨具,雖然冷雨濕身,仍腳步輕快,可身邊眾多虔誠的朝拜者感動了我,腳步不由地慢下來。

          他們的登頂不像我踏階而上,而是三步一叩,就是上三個臺階跪下去五體投地拜上一拜,1080個臺階下來就是360拜。

          他們雙膝跪在汪滿雨水的臺階上,腦門實實在在地觸及到堅硬的石頭上,目不斜視,心無旁騖,一起一伏,腳步穩健。

          沒有統一的服裝,沒有整齊的步伐,也沒有整齊宏亮的念佛聲,我卻分明感到一種排山倒海般的力量洶涌而來。

          究竟是什么樣的信仰,讓他們如此謙卑卻又如此虔誠?又是什么樣的吸引?讓他們心生敬畏卻又義無反顧!

          走在這樣的路上,冥冥之中就有一種神圣感,在這種精神感召下,不由地要思考一下登黛螺頂,抑或是來五臺山的意義。

          他們彎腰是為了讓自己放下傲慢之心,放下自私我執,他們低頭是一種恭敬,一種謙卑,是凝視自心,現自身佛性光明。

          他們誠心叩拜,不單單是求得菩薩護佑,求得佛法加持,更是求菩薩指引,向佛學習,以求脫離貪求執念、脫離煩惱痛苦。

          他們的故事,可能悲?可能苦?但至少心有所依。想想自己,半生付出,收獲不過碗里一把米而已,不禁心生愧意。

          邊走邊悟,所謂大智,絕不是生活中的小聰明,拋棄煩惱,超脫紅塵,心有信仰,活得知心明性才是大智!

          拜倒在大智路上的這些信眾,心中有信仰,所以腳下有堅定,他們才是真正的擁有大智的朝臺人!

          身邊有這些內心強大的人相伴,仿佛又添了新的動力,一步一步,把自己沉重的肉身挪向那理想的天國。

          黛螺頂確實也配得上天國的想象。黛螺頂的拔地而起,對于臺懷鎮,甚至對于整個五臺山來說,都是一個絕佳的觀景臺。

          每登高幾級臺階,眼界就更開闊一些,只要避開叢林的遮擋,從下到上,一路上都可以看到作為五臺山象征的大白塔。

          可以俯瞰大白塔周圍,碧瓦紅墻、翹角飛檐的宏偉寺廟群,可以遠眺蒼山翠谷中悠悠升起的片片祥云。

          終于登上黛螺頂,由寺前漢白玉的觀景亭回頭望去,千山滴翠,云霧如煙,白塔紅墻掩映萬綠叢中,幾多祥和,幾多玄妙。

          黛螺頂就是這樣一個,在海拔數字上并不稀奇,但在內心體驗上,卻又有極度感覺的高峰所在。

          黛螺頂寺院最前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木牌坊,正面題“大螺頂”,背面寫“青峰頂”,這都是黛螺頂 歷史 上曾用過的名字。

          牌坊后是黛螺頂第一重大殿“天王殿”,供奉彌勒佛及四大天王。天王殿正門關閉,信徒依舊在門前跪拜。

          由天王殿右側偏門進入寺院,迎面是一座造型如亭似塔,六面六角,重檐攢尖的大殿,旃檀殿(zhantan)。

          殿內供奉佛祖站立像。據載,世上第一尊佛像就是用珍貴的旃檀木雕成的佛祖立像,后世就把佛祖立像都統稱為旃檀像。

          第三重大殿是正殿“五方文殊殿”,五臺山五個臺頂分別供奉的,文殊菩薩的五尊化身法像,在此共坐一堂。

          文殊菩薩的形象,右手握利劍,左手持蓮花,利劍表示智慧犀利如劍,斬斷一切煩惱,蓮花則代表純潔無染,心底澄明。

          五個臺頂的五尊文殊像集于一殿,在五臺山絕無僅有,也正因如此才讓黛螺頂名揚天下,據說這事還與乾隆皇帝有關。

          乾隆皇帝曾多次來五臺山朝臺,但不是路難行,就是趕上天氣不好,一直也沒有登全五臺,拜全菩薩,朝臺的愿望一直沒有實現。

          黛螺頂的方丈迎合圣意,照著五個臺頂的菩薩像,重塑了五尊,一并供奉在五方文殊殿,乾隆皇帝只需登上黛螺頂,就能拜全五方菩薩,滿足朝臺之愿了。

          如今,人們把分別登上五個臺頂,朝拜五方菩薩叫做“大朝臺”,而把登上黛螺頂,一處朝拜五尊菩薩叫“小朝臺”。

          許多帝王都在黛螺頂留下過自己的足跡,僅乾隆為其賦詩就有好幾篇佳作,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詩,鐫刻于大殿前。

          巒回谷抱自重重,螺頂左鄰據別峰。

          云棧屈盤歷霄漢,花宮獨涌現芙蓉。

          窗前東海初升日,階下千年不老松。

          供養五臺曼殊像,阇黎疑未識真宗。

          后殿“大雄寶殿”前,最醒目的有一松一柏。不用去看石碑的記載,那高入天際的巨型松柏,就是黛螺頂悠久 歷史 的見證。

          大殿內正在舉行禮佛儀式,誦經如潮,鐘磬裊裊。門內門外許多信徒雙手合十,同聲共氣,齊誦梵音。

          細雨清涼,沉浸虛空的幽遠與神秘;輕煙肅穆,聆聽那圣地傳來的善惡有報、生死輪回的宏音,感覺靈魂已升入梵天。

          即使不去燒香拜佛,只是在這兒佛國圣地里漫步或者靜坐,就可以體會到,那超凡脫俗的時空帶給你的永恒和美好。

          我們無論來自哪里,其實都是在凡塵中生活,而黛螺頂上的 蓊 郁蒼翠,輕煙縈繞則代表了超拔紅塵的天國存在。

          無論在環境上,還是在宗教氛圍上,無論是在地理的意義上,還是在心理的意義上,黛螺頂都生發了,滿足了,我對于西天佛國,極樂世界的無窮想象。

          五臺山黛螺頂團建文案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五臺山黛螺頂抖音文案怎么寫、五臺山黛螺頂團建文案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一點團建(www.bgy-competition.com)進行查找喔。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一點團建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頁地址:http://www.bgy-competition.com/post/178523.html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城县| 富民县| 定州市| 平遥县| 屏东市| 荆州市| 东丽区| 福州市| 太康县| 普安县| 敦煌市| 祁门县| 茌平县| 甘洛县| 资源县| 灌阳县| 利津县| 齐河县| 濉溪县| 视频| 墨江| 钦州市| 怀远县| 酒泉市| 滕州市| 手游| 德昌县| 灌南县| 和田县| 新邵县| 庄浪县| 西丰县| 雅安市| 高雄市| 旌德县| 鱼台县| 独山县| 新乐市| 呼伦贝尔市| 饶河县| 富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