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拓展公司(拓展訓練心得)
【示范園概況】吉安市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位于吉安市吉州區興橋鎮,建成區面積20平方公里,拓展區面積50平方公里,輻射帶動區面積125平方公里,區域內常住人口3萬多人。園區以綠色水稻、特色果蔬(井岡蜜柚、有機蘆筍等)、高產油茶為特色產業,建成綠色水稻示范基地5.2萬畝、生態井岡蜜柚標準化示范基地1萬畝、綠色蔬菜基地2000畝、智慧農業精品示范園200畝,探索形成了具有吉安特色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路徑。2020年,園區總產值達到102億元,帶動周邊2萬余戶農民致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萬元。
中國“革命搖籃”井岡山書寫了紅色傳奇,又描繪著綠色畫卷。紅與綠的互映造就了一方神奇土地,綠與紅的交融造就了一個魅力園區——吉安市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吉安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安、井岡山時“作示范、帶好頭”的殷殷囑托,全力打造全省領先、全國一流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

示范園主體場景
一、主要亮點
(一)延伸農產品加工鏈,實現農工大融合
園區以工業化的理念謀劃現代大農業,以大龍頭、大鏈條推進發展大產業。圍繞綠色水稻、井岡蜜柚、有機蔬菜、高產油茶等特色產業,大力引進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目前,已建成3000畝綠色食品加工區,聚集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33家,形成了以健樂谷物、食滋源、明耀實業等為龍頭的糧油精深加工和以果寶特攻食品為龍頭的果蔬冷凍干燥綠色食品加工集群,年加工產值達56.5億元。
(二)打造旅游農業模式,實現農旅大融合
充分利用地處井岡山區域、吉安市城郊以及交通便利的條件,結合古村文化、農耕文化、農業休閑等資源,按照4A級景區標準,打造了釣源古村、井岡農科園、古貌古心園、柚鄉園等一批農旅結合景區景點,年接待游客200萬人次,園區已經成為集農耕文化園、百花園、盆景園、觀光茶園、珍稀植物園、蜜柚博覽園、果蔬采摘園等多園一體的大景區和市民休閑旅游的大樂園。2020年,通過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帶動當地農民參與旅游、會展、民宿等工作,就業人數達3600人,休閑旅游農業年產值達8200萬元。
(三)構建信息交易平臺,實現農商大融合
園區借力現代化信息技術,打造了智慧農業平臺,并引進了福臨郡、京贛緣、先鋒區塊鏈、中恒鏈發、融商兄弟等農副產品電商和銷售公司,設立井岡山品牌運營公司,建立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的商務平臺,為吉安綠色農產品拓展了廣闊市場。2020年,“井岡蜜柚+區塊鏈技術”在園區先行先試,“雙十一”期間,擁有區塊鏈身份的井岡蜜柚在天貓網上一天就銷售了3萬公斤;同時,借助區塊鏈技術提升了井岡蜜柚產品附加值,在解決豐產又豐收的問題上探索了新路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園區已集聚3家冷鏈倉儲物流企業、5家電商企業,發展了農產品運輸、倉儲配送、電商銷售等現代農產品商貿物流業態,形成了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配送鏈,園區電子商務帶動特色農產品銷售率達41%。
(四)實施科技創新戰略,在科技興農上作示范
園區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引領產業融合的核心動力。擁有省級以上科研單位和平臺8家,引進各類科技人才470多人。培育高新技術企業20家,探索出了“產學研用金”協同創新模式,引進新品種1172個,新技術48項,新設施26個。承擔國家、省級科研項目87項,研發栽培新技術19項,制定市級標準規程11項,育成新品種2個。獲科研成果80項,獲國家專利266項。同時,園區依托各類科研平臺,大力推廣應用大數據、智慧農業以及生物技術、裝備技術、信息技術,為示范園建設與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五)實現資源要素整合,在高效結合上作示范
園區積極推行“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把閑置和低效利用的農村資源、資產、資金優先用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采取“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村集體+農戶”的模式,按照“流轉保底、入股分紅、勞務獲酬”的思路,引導村集體、農戶利用閑置集體建設用地和設施農用地以及將農田、林地、魚塘、民居等資源、資產入股,與龍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同開發生態種養、生態加工、綠色物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等,有效探索出了資源、資產、資金“三資”入股機制。示范園為了擴建綠色食品加工基地,依規調整鄉鎮空間規劃,2020年征用低丘地2000畝;為了建設綠色蔬菜基地,租用農用地1000畝進行高效開發,農民既從資產中獲得利益,又在當地就業創業獲得收入,既實現了資源、技術、市場、資本的高效結合,又實現了企業、村集體、農戶三方利益聯結、共享共贏。
二、特色政策舉措
(一)示范引領,帶動產業富民
園區堅持“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積極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運用和示范推廣,讓農民“學得到良法、拿得到良種、找得到市場、收得到紅利”。一方面,依托園區示范基地,把“土專家”“田教授”請進來,開展現場教學、網絡培訓;另一方面,通過組建科技特派員隊伍,讓科技人員走出去,為廣大農民提供良種良法服務。園區每年培訓農民、農村致富能人、基層農技工作者6000多人次,每年向農戶提供井岡蜜柚等優質種苗百萬株,帶動全市種植井岡蜜柚40多萬畝,綠色蔬菜100多萬畝,直接帶動農戶3000多戶,輻射農戶10萬余戶。
(二)培育主體,推進利益共享
園區高度重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引導各類經營主體建立利益聯結機制。采取對外引進與自主培育相結合的方式,引進了江西綠巨人、食滋源、明耀實業、果寶特攻等一批龍頭企業,培育了興輝果業合作社、果之珍家庭農場等一批本地經營主體,共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0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130多家。引導各類經營主體結合自身實際,探索實施了土地入股分紅、房屋入股分紅、扶貧資金入股分紅、一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訂單農業、“區塊鏈+農戶”等十種利益聯結模式,促進園區各類主體共建共享。園區內訂單農業、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方式生產產值占全部農產品的比重提升到35%,以土地、林權等入股參與合作社或龍頭企業經營戶達260戶,龍頭企業帶動本地農民3300余人。
(三)創新機制,增強園區活力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園區體制機制創新,2019年、2020年吉安市委、市政府出臺若干政策措施,明確實行建設規劃、建設用地、資金投入、產業發展“四個優先”,賦予園區相對獨立的人權、事權、財權,并將所在地興橋鎮整體劃入示范園,為三產融合、鎮園融合創造最優條件。自2019年起連續5年,市財政每年統籌不少于1億元資金,定向用于示范園征租地、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和創新創業科研平臺建設,市財政各類涉農專項資金的預算安排向示范園傾斜;對引進的省級以上大院大所大校入駐建設分支機構或者科研平臺,其建設用地根據實際需要給予劃撥。將示范園建設發展納入全市“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市財政采取“1+1”辦法,每年安排1000萬元“科技發展專項資金”支持示范園高效農業、綠色食品、智能農機等現代農業技術自主創新研發。另外,園區還建立了井岡農業發展公司投融資平臺,引進了“財園通”“科貸通”等信貸產品,為各類主體提供信貸支持。
(四)做優平臺,提升科研實力
園區圍繞紅壤丘陵高效開發主題和綠色食品主導產業,先后引進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柑桔研究所、江西省科學院、江西省農科院、江西農業大學等大院大所,并在園區設立了中科吉安生態環境研究所、中柑所井岡蜜柚試驗站、井岡山生物技術研究院、井岡山紅壤研究所、井岡蜜柚小院、井岡山大學農發院。成立了省級院士工作站和省級井岡蜜柚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了江西省創新創業示范基地,成立了以中科院院士謝華安為主任委員的專家咨詢委員會,開展深層次科研攻關,為紅壤丘陵區高效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研發出紅壤改良、井岡蜜柚果園提質增效、水稻綠色規模化豐產增效、蘆筍新品種、智慧果園等一批創新成果,新技術與物化產品在綠色水稻、井岡蜜柚、特色蔬菜等產業大規模應用,取得了良好成效。
三、經驗啟示
(一)園區必須在融合中才能發展壯大
融合,是必由路徑。園區圍繞主導產業,引入加工企業,形成服務鏈條,全方位提升井岡蜜柚、有機蔬菜、綠色大米、高產油茶等農產品的附加值。建立綠色食品加工區,形成了農工結合產業集群,實現農工大融合。利用古村落人文景觀,打造了一批農旅結合景區景點,實現農旅大融合。構建電子信息交易平臺,引進一批農副產品電商,設立井岡山品牌運營公司、先鋒區塊鏈公司,建立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商務平臺,拓展了綠色農產品市場,形成全程配送鏈,實現農商大融合。
(二)園區必須在融合中才能不斷創新
創新,是動力之源。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園區體制機制創新,在財政、稅收、土地、人才等方面全力扶持。推動基礎設施相連互通、產業之間相依共建、人居環境相商共治,形成產城、鎮村、鎮園深度融合。通過國家農業星創天地、江西省創新創業示范基地等平臺,培育高新技術企業20家,走出了一條深度融合發展之路。
(三)園區必須在融合中才能實現振興
振興,是使命所系。“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依托園區平臺,把農民請進來,讓科技走出去,推動科研成果轉化運用和示范推廣。園區還引導各類經營主體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探索利益聯結模式,培育產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共建共享。
全面小康勢如虹,鄉村振興再出發。號角已吹響,吉安市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將不忘初心、不負使命、再接再厲、接續奮斗,以農為本、以融興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奏響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的時代新樂章。